CNML格式】 【 】 【打 印】 
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正超越美國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2 16:34:10  


  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聯合早報今天發表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說,二十一世紀正見證著亞洲逐步回到其歷史上曾經在經濟和人口方面所占據的地位。在1800年,亞洲的人口和生產總值占超過全球的一半。但在100年後的1900年,其生產總值萎縮到僅占全世界的20%——這可不是因為什麼天災人禍,而是當時的工業革命已經使歐洲和北美兩地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工廠。

  文章說,亞洲的復甦始於日本,隨後延伸到韓國,再到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為首的東南亞地區。如今,這場復甦正聚焦於中國,並日益包括印度,復甦過程讓數以億計的人得以擺脫貧困。

  然而,這一轉變也引發了國家間實力對比發生變化的憂慮。去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盛(Goldman Sachs)預計,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在2027年超越美國。

  但即便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能在2020年代趕上美國,這兩大經濟體在內部經濟結構上依然不盡相同。中國還是會擁有落後的廣大農村地區。假設在2030年後,中國的GDP年增長率達到了6%而美國只有2%,中國的人均收入也無法與美國並駕齊驅——這一指標能更好地反映經濟的成熟度——情況要到21世紀下半葉才會有所改變。

  此外,以線性預測方式來推測經濟發展趨勢可以是具誤導性的。新興經濟體在經濟起飛階段,都會從進口的技術中獲益。當它們達到更高的發展階段時,經濟增長率一般就會放緩。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快速增長面對諸多嚴重障礙,如低效率的國企、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大規模國內人口流動、不足以滿足需求的社會安全網、腐敗和不足的體制等,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政治不穩定。

  文章說,中國東部和南部的發展速度遠遠超越了其西部與北部地區。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是特快的。到2030年,中國需要依靠的老人數目將比需要依靠的孩童多。一些中國人口學家擔心,中國會在實現富裕前便已老化。

  過去十年,中國從世界第九大出口國的位置逐漸攀升,最終超越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貿易與財政平衡摩擦不斷增多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必須有所調整。事實上,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就是著眼於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並刺激國內需求。但問題是:這個措施會發揮效用嗎?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專制政治體系展示了在實現某些特定目標時的驚人能力,比如說主辦一場成功的奧運會、建設高速鐵路項目、甚至是刺激經濟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復甦。但對於外國人及中國領導人自己來說,中國是否能長期維持這一能力還是個未知數。
  中國軍力不大可能超越美國 

  文章說,有些分析家認為,中國的目標是挑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就算這是對中國意圖的正確解讀(須知連中國人都不可能知道下一代會怎麼想),中國似乎不可能擁有實現這一目標的軍事實力。毫無疑問,中國軍費支出(今年增加逾12%)的增長甚至高過其經濟增長。但中國領導人得面對其他國家的反應;中國為了實現其經濟增長目標而對國外市場和資源的需求,也可能因此面對一些約束。

  一個太具挑釁性的中國軍事姿態,可能促使其鄰國組成聯盟來進行制衡,並因此削弱了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比如說在2010年,隨著中國在對其鄰國的外交政策上轉趨強硬,它和印度、日本及韓國的關係都受到影響。結果,中國將發現越來越難以將美國排除在亞洲安全協定外。

  中國的面積及其高速經濟增長,幾乎肯定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增強其與美國的實力對比。這肯定會讓中國在權力資源上更加接近美國,但中國卻不一定會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即使中國沒有發生任何重大國內政治動蕩,當前許多基於GDP增長的預測仍然是過於單方面的:他們忽視了美國的軍事和軟實力優勢,及中國在亞洲內部勢力平衡上所面對的地理劣勢。按我的預測,在本世紀上半葉,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中國對美國構成強大的競爭,但在總體實力上卻無法超越美國。

  最重要的是,美國和中國應當避免造成對彼此實力和意圖的誇大恐懼。對衝突的預期本身也可能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事實上,中美兩國並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衝突。中美兩國,加上世界其他國,能夠從合作得到更多的好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