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清華百年:大學當有怎樣的情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0 08:29:49  


 
  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共組為西南聯大,在日本人的戰火中不僅保存下了中國的文脈,還迎來了學術上極其繁榮的時期,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

  上世紀50年代,在共和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14位曾在清華學習或工作過,其中有9位出自物理系。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對技術興國的強烈渴求下,大陸出現“工程師治國”現象,清華仍是其中代表,走出2位政治局常委,3位正部長,湧現出一大批“興業之士、治國之才”。

  盤點清華的功績,不是為了慶賀,而是要去檢討中國大學現在有什麼缺失,去思考大學與國家應當是什麼關係,大學應當擔當什麼樣的責任。

  今天的中國,處於最為繁榮的時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在這盛世圖景下,大學數量大增,大學的樓越蓋越高,但大師何在?應試教育日益發達,但高分低能突出,情感教育缺失,甚至出現留學生機場拔刀刺母、開車撞人後連捅受害人8刀的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等極端個案,折射出中國教育的病。

  教育的病,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的病。有了全社會的官本位,才會有大學生考公務員熱;有了拜金潮,才有大學賣地、併購、經商。在今天大學教育已經日漸普及時,要求大學仍像百年前那樣培養全民族的精英,固然不太現實;但作為大學,仍然必須要承擔起培養一個民族脊梁的責任,擁有救世濟民的情懷。從改造青年入手,培養一代以國家命運為己任的人才,從而改造社會,強健民族,而不是滿足於培養多少工程師、企業家,更不能滿足於培養了多少高官。

  “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梁啟超百年前所表達的期望,今天有多少大學有這樣的理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