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對原料的饑餓帶給非洲好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6 16:04:49  


 
  中國模式不是簡單地用外匯購買原材料,而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易貨貿易。受中國政府委托的建築企業——通常拿到了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出口貸款——在受援國同意後承擔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受援國則通過出口原材料來支付基建工程的費用,做法是允許中國入股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或直接給予中國開採權。

公共服務質量大躍進

  安哥拉2004年和2007年先後簽署協議向中國貸款20億和25億美元。還貸方式為在12年內每天向中國出口1萬桶石油。這筆貸款被用於擴建基礎設施(總長1300公里的鐵路和300公里長的公路)和建設醫院、學校及社會福利住房。剛果民主共和國2007年簽署協議從中國貸款逾60億美元,充當貸款抵押的是一座中國與剛果合資的銅鈷礦,中國擁有該礦68%的產權,而這筆貸款也用於擴建基礎設施和建設醫院、學校及社會福利住房。易蔔拉欣指數表明,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已經躋身於過去10年在公共服務質量方面進步最大的5個非洲國家之列。

  也就是說,中國在非洲將開採原材料與承諾投資捆綁在一起,而投資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當地政府。與之相應,在中國的合作模式中,比較容易避免原材料收入被挪用以滿足個別人的利益,因為易貨貿易的規則使蛀蟲們難以迅速花掉原材料收入。我們同樣有理由推測,當原材料收入的現金部分和參與有關交易的政府部門的數量減少時,瓜分這筆收益的衝突也會得到遏制。此外,中國企業在非洲大規模開展業務也降低了監督這些工程的難度。

  因此,易貨貿易令原材料豐富的非洲國家必須至少將部分原材料財富投入到有益公眾的工程中去。中國方案——完全沒有慷慨激昂的對“良政”的說教——能夠為將原材料財富變成民眾的福祉做出重大貢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