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豆角被“喂”11種藥 從田間到餐桌一路綠燈
http://www.CRNTT.com   2011-08-23 12:13:32


 
  第一個環節(菜農--產地批發市場):3日早晨4:30,戴繼霞和丈夫到菜地裡摘茄子;7:45,她們將幾筐茄子裝上拖拉機,拉到附近的蔔集蔬菜批發市場,賣給了專跑馬鞍山的商販曹老板。這個環節沒有農殘檢測!

  第二個環節(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4日早晨1:30,曹老板的一車茄子經過一路奔波,到達馬鞍山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該市場是安徽省第二大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個環節也沒有農殘檢測!

  第三個環節(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4日早晨3:22,來自馬鞍山香源農貿市場的攤販吳老板,在曹老板處批發了25斤茄子;6:30,吳老板將批發來的菜送往香源農貿市場,開始零售。這個環節還是沒有農殘檢測!

  至此,菜農戴繼霞的茄子,歷時約30小時,經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等3個環節,沒有任何農殘檢測,“順利”到達消費者餐桌上。

  “管不住”加“管不全” 科學“控農殘”體系亟待建立

  問題蔬菜的農殘檢測為何一路“綠燈”?

  對此,產地農業主管部門--和縣農委蔬菜辦公室主任柯能忠說,和縣瓜菜種植面積達48萬畝,以一家一戶種植為主,有的菜農掌握不住用藥頻次、劑量、安全間隔期,我們真的沒辦法管,既“抓不著”也“管不住”。

  作為產地批發市場,蔔集蔬菜批發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約2000斤。“我們沒有農殘檢測設備,縣裡面1年能過來檢測1至2次就不錯了。”該市場一位負責人說。

  銷地農業主管部門--馬鞍山市農委副主任姚育東說,馬鞍山市場上的蔬菜60%以上是外地菜,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是全市最大的批發市場,日均蔬菜交易量近1000噸,它每天抽檢40個蔬菜樣本,但這種大海撈針式的檢測方式,即使抽檢合格了,也代表不了整體蔬菜的安全性。

  銷地農貿市場對安民市場的菜全部“放行”。“我們這裡每天交易的蔬菜,90%是從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批發過來的。我聽說他們對蔬菜農殘檢測很嚴,因此,我們對安民市場過來的菜都是不檢測的。”香源農貿市場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蔡福庭說。

  商務部特聘專家、北京工商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清傑認為,我國蔬菜生產的分散經營模式,容易造成農戶在種植技術、質量控制等方面沒有優勢,種植技術憑經驗,質量控制憑感覺,最終會導致主要依靠多施化肥增產,多打農藥控制病蟲害,這是低質量蔬菜、問題蔬菜產生的主要根源。其次,單戶農民難以在人員素質提升上投入,加之缺乏質量、安全等方面基本知識和社會責任,導致以上問題出現惡性循環。

  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流通與營銷中心主任安玉發教授表示,蔬菜產銷全過程中沒有農殘檢測,與我國脆弱的“控農殘”體系密不可分。一般來說,抽檢應該是建立在批次上的,而從千家萬戶收上來的菜很難確定批次,這種“大海撈針”式的抽檢,往往是無效的。因此,如果不從源頭上加以管控,而僅依靠流通環節的抽檢,對防控農殘超標將起不到實際作用。

  為從根源上杜絕問題蔬菜的出現,安玉發建議,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全過程“控農殘”體系,著力加強源頭監管,適當設立鄉鎮級檢測站,並給予一定的人權、事權、財權,激發監管活力,逐步增強菜農的科學用藥意識,從源頭上扎好質量安全監管的“籬笆”。同時,對產地農業部門應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並將蔬菜的質量安全指標納入當地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中。

  周清傑也建議,蔬菜銷地商務、工商部門應增加批發市場在質量檢測硬件投入,對市場主辦方也應實行質量安全的責任追究和獎勵制度。加強對蔬菜批發市場的現場監管,增加質量抽檢頻次,構築批發環節的蔬菜質量安全“防火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