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為何在利比亞問題上“後知後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0 08:30:46  


 
  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不占上風,這不能怪總統奧巴馬沒有眼光,他在第一時間參與軍事干預,但遭到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彈,認為總統在戰爭問題上“擅權自重”,因此百般阻撓。加上美國經濟復甦遲緩,高失業率遲遲沒有好轉的跡象,因此奧巴馬擔心民意反彈,也難以獨斷專行,在利比亞軍事干預上投入更多的戰爭資源,只能放手法國、英國帶領北約軍事力量,在利比亞縱橫,美國成了配角。如今,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投桃報李,重視法國、英國,美國也就認了。利比亞問題,造成了北約在國際軍事干預的領域中主導力量變更,歐盟聲音強化,對未來影響如何,是否顯示美國霸權的進一步衰落,值得後續觀察。

  而在這樣的新形勢中,地位最尷尬的,當屬中國。利比亞變局,中國蒙受的經濟損失最為慘重,當時撤出的勞工,數目也最大。在國際力量的合縱連橫過程中,中國勉強在聯合國同意設立“禁飛區”的問題上投了贊成票,但事後對北約擴大“禁飛區”為空中軍事打擊和干預的機制,一直持批評態度,對反對派勢力,也採取若即若離的態度,給人“腳踏兩頭船”,政策有矛盾,偏向卡扎菲的印象。

  造成這種局勢判斷“失誤”的原因有好幾個,一是機械地堅持所謂不干涉內政的外交原則,更把憂慮茉莉花革命的“國內視野”,投射到對利比亞局勢的觀察之中,內心期待卡扎菲當局能夠挫敗“反對派勢力”,而沒有看到卡扎菲的42年獨裁統治,已經造成人心思變,外強中幹,眾叛親離的局面,從而無法客觀看待利比亞的變局,採取相應的務實措施;其二,中國的主流學術界,基本上是“揣摩上意”,為上面解釋政策的學者居多,提不出獨立的觀察和見解,從而在國際事務上,尤其是面臨局勢突變的時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起不到任何積極的幕僚作用。其三,中國新聞機構的戰地採訪,常常是“瞎子摸象”,為既定政策提供片面的現場注腳,而不是實事求是,傳達真相,反映民意,導致領導的“誤判”,更為嚴重。事實上,在8月底,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領袖已經公開宣稱,未來新的石油合同或者其他重建合同,不會給予沒有積極支持反對派的中國、印度等國。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一方面要積極反省自己,不要把意識形態或者好惡投射到對國際事務的判斷上,認清外交永遠是現實的國家利益,積極彌補與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的關係,一方面則是要通過法國,以及中國與阿盟非盟的傳統友好關係,多渠道下功夫,利用中國的經濟優勢,努力參與利比亞的戰後重建,爭取雙贏和多贏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