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美債,歐債不確定性更強。究其症結,有經濟模式問題,亦有政治因素,從歐元區自創始之日就固有的瑕疵到歐洲國家各自為政的傳統,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以希臘為例,從加入歐元區到危機醞釀再到最終爆發,跌宕多時,內部解決的思路顯然行之無效。如今,希臘之類的國家始終缺乏有力的退出機制,使得歐元區形勢驟然嚴峻,還拖上了西班牙、意大利這樣體量的龐然大物。
如果希臘不可救,那麼意大利、西班牙是否可救?在目前的機制安排下,如果市場出現懷疑情緒,意大利與西班牙很可能無法挽救。根據相關數據,意大利負債接近2萬億歐元,債務成本早已經超過6%,其體量又遠遠超過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經濟,一旦引爆,世界將會為之一震,很可能形成全球流動性風險。
如此看來,歐元區更改目前制度安排的政治意願與敏捷度可能還不夠。保持歐元區的穩定對於中國這樣的投資者來說自然有利。如果中國要繼續購買歐洲債券,更為明智的解決思路或許是,首先與金磚四國統一行動,其次借機促成國際金融治理結構中更大的話語權。
這一點在溫家寶的“朋友”比喻中表露無遺。他強調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已經不可分割,中國必須首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同時要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改革和金融體系改革。
回頭來看“自己的事”。溫家寶認為中國經濟減速“很大程度上是主動調控的結果”。這一判斷是否過分樂觀?的確,經濟減速是寬鬆財政、緊縮貨幣的結果,但帶來的投資拉動、結構惡化、國進民退、終端需求不振、地方債務與金融風險累積等等弊端卻難以回避。當前中國重大改革舉措乏善可陳,顯然更多是依靠短期政策而非深層次改革解決問題。如何破解這一棋局顯然不是別人的買賣,而是自己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