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現代的中國渴望新型道德規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04 14:20:22  


 
  人們應該對這種判斷感到警覺。不僅中國有些人對他人的處境表現冷酷,印度孟買或英國倫敦的大街上也能遇見自私、自我保護的行為。利益在悲劇事故本身很少有所體現,卻更多地存在於中國人對事故的反應中。很多中國人似乎在渴望某種更清晰的道德價值體系。

  比起想象中永恒不變的文化,激勵的缺失更有可能對很多行為做出解釋。在小悅悅一案中,路人可能會因救助這個小女孩而受到不合情理的法律牽連。那些向他人施救的人有時反會被控告成事故的肇事者。

  現在,有關“救助責任”的法律被提上討論桌,該法律擬對不向陌生人施救的旁觀者進行懲罰。拋開小悅悅一案的細節不說,在現代的中國社會,勞動者工作的動力不是為了當最好的人。儒家、道家和佛教中所體現傳統規範準則,以及共產主義價值觀被銷蝕,已經讓道於財富和權力屬於冒險者和自私者的原始形態的資本主義。

  對幸運兒來說,幾十年中就可以創造出大筆財富。中國的困擾在於,金錢現在不容置疑地成了成功的代名詞。這也解釋了去年發生的另外一起交通事故在民間所引發的憤怒。去年,一位公安局官員的兒子在開車撞倒兩名女生致一死一傷後被拘留。肇事者被保安攔下時,不但沒有關心傷者,甚至態度冷漠囂張地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這句話後來成為犯罪後免受懲罰的口頭禪。這種權力和金錢淩駕於法律之上的信念在最近其他幾件醜聞中也能體現出來。

  日複一日,多數中國人拋卻了更廣泛的道德惶惑,做著能讓社會運轉的慈愛的體面的小事情。但像導致小悅悅死亡的那種悲劇的道德滑坡在提醒人們,社會出現了更大的道德漏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