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該如何避免“日本式失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07 08:40:58  


建立在貿易失衡基礎上的經濟模式,終究不能長期維持平衡。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日本新華僑報》12月5日載文《中國該如何避免“日本式失落”?》,摘要如下:

  2011年,是中國入世10年的節點,亦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而且自2011年開始,全球經濟進入後危機時代,雖然當前美歐債務危機依然肆虐,但全球經濟復甦已成大勢所趨。內外諸種情勢夾逼之下,如何審慎、精確地謀劃中國WTO時代的第2個10年,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同時有效規避金融風險,化解潛在的“日本式失落”,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成為考驗。

  198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欣欣向榮之下遮掩的卻是“泡沫經濟”的形成,及至1990年經濟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增長陷入停滯狀態,並自此進入延續至今“失落的20年”。1980年“熱脹”期的日本:較高的儲蓄率;股價與房地產價格的膨脹;依賴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消費增長乏力;巨大的貿易順差累積起巨額外匯儲備(多為美國國債),並遭遇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大舉對外資本輸出,企業積極“走出去”等。

  日本經濟學家吉川元忠在總結20世紀最後20年日本經濟發展的教訓時說:“維護世界貨幣美元的特權,確保美元下浮的自由,這就是美國的意圖。加之美國經濟患有‘慢性經常收支赤字病’,總是經常感受著貨幣貶值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將日元的穩定寄托於日元與美元的關係的,這是日本經濟近20年來的教訓”。

  在1980年代,靠著長期的外貿順差,日本累積起巨額的外匯儲備,並得以大規模進入美國國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美日經濟間形成著名的“維多利亞循環”:即美國的持續市場繁榮與日本商品的輸入,刺激日本貿易順差的膨脹,由此累積的順差盈餘則反過來維持著美國市場的繁榮……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