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跌停”之後,人民幣往哪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08 10:41:58  


截至12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連續第六個交易日出現“跌停”。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2月8日載文《“跌停”之後,人民幣往哪飛?》,摘要如下:

  傳言職業革命家列寧曾經公開表示,摧毀資本主義的最好辦法是使貨幣貶值。如今,類似的擔憂也蔓延到人民幣身上。

  截至12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連續第六個交易日出現“跌停”,不少報道渲染下跌趨勢為三年首見,不僅引發對於資本外逃以及人民幣貶值的惶恐,境內中國“被做空”之聲四起,境外不乏嗆聲“操縱”匯率。

  所謂“跌停”,其實並不準確。首先,從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來看,人民幣對美元近期仍屬於小幅升值範圍,從11月美元最高點計算,當下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為0.3%;其次,跌停並非交易停止,而是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跌幅達到當日中間價上下0.5%範圍——其間有了兩個變量,一是中間價,二是0.5%區間,而這二者叠加之後,效應並不是如同證券市場的跌停那麼明顯。

  主要基於這兩個變量作用,間接造就了傳說中的“6連跌”。所謂中間價,按照官方說法,其形成方式是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人民幣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由此可見,中間價中存在不菲人為因素。最近幾日中間價有定價過高嫌疑,不僅偏離成交價區間,間接拉升了美元需求,也促使了人民幣被動觸及“跌停”紅線。從市場與央行的博弈背後,不難看出央行借助中間價平抑貶值需求的動機。

  再看千分之五的標準,也顯然過低。上一輪人民幣匯改始於2005年7月21日,中國官方宣布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過去曾經有更低的標準,譬如千分之三,但不能掩飾當下的波動幅度仍舊過窄。如今的屢屢“跌停”,正是對於這一標準不再適用的市場發展的必然反應。波動區間過低,不僅有“跌停”風險,使得企業參與套利動機降低,可能導致人民幣雙向波動徒具形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