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未來美軍的目標僅是打贏一場主要的戰爭,同時美軍還要有能力應對第二個敵國任何進犯的意圖。過去美軍的戰略目標是打贏兩場主要的戰爭,如今減為一場戰爭,這反映五角大樓對當前美國國力呈現階段性衰弱的狀況的體認。
時至今日,美國仍然深陷債務危機,經濟欲振乏力,眾多美軍又陷身於阿富汗戰爭,而伊朗核危機則迫在眉睫,呈現刻不容緩之勢。此刻美國巨鷹亟需療傷,恢復元氣。既需療傷,“收縮戰線”是題中應有之義,從而將戰略目標由贏得兩場戰爭改為贏得一場戰爭,是符合戰略思維邏輯的。
據外媒判斷,從全球和亞太地區軍事態勢著眼,伊朗和中國已經被美國列為打贏一場主要的戰爭的作戰對象。美國新軍事戰略出台,可能意味著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大軍事投入之舉,已經從戰略規劃轉到戰略實施的階段了。
奧巴馬講話之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盟國日本旋即跟上。《讀賣新聞》則在社論中指出:美國新軍事戰略期待盟國發揮作用。日本必須在防衛上做出貢獻。連續十年以來,日本減少防衛預算。日本“必須中斷這種削減方針,以重整軍備作為要務”。
對於中國崛起之際可能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構成挑戰,美國自有防範,對此,正在加強遏制的力度。也毋需駭異。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這種兩強對峙的戰略態勢早已出現過,自不待於今日。想當年,一戰、二戰前夕,英國與德國緊張對峙的關係無從化解,終至釀成兩次世界大戰,即是先例。然而,世界邁入核時代以後,在兩個各自擁有遠程核導彈的國家之間,從未爆發過戰爭,連大規模邊界衝突也沒有發生過。這一核大國相處的新格局,也給這種兩強對峙的戰略態勢的持續惡化,引入了新的有力的制約因素。
況且,當前美國只要不觸犯中國的核心利益,在南中國海、南亞、東北亞等地區,利用中國諸鄰邦對中國崛起導致的戰略恐慌,訴諸借力使力、隔山打牛的手段,使得中國應接不暇,已經足以達到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的了。2010年以來,在“天安”號軍艦被炸沉、釣魚島紛爭、延坪島炮擊以及南中國海主權爭端等國際衝突事件中,韓國、日本紛紛加強了同美國的盟邦關係,中國則同鄰國爭端迭起,永無寧日。相信美國對此可能也有這一層戰略盤算。然則,美國又何必同中國這一地區核大國撕破臉呢?
綜上所述,其實北京無須對於美國新軍事戰略過於緊張,美、中關係還在變化之中,還要繼續觀察。至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則大可不必了。
今日美國沒有財力再同中國這樣的地區性核大國,在軍事上長期對峙,更不用說兩個核大國迎頭相撞了。美國在客觀上沒有這份財力,在主觀上也沒有這樣的對決意志,甚至撕破臉的意願。目前美國與中國對峙的戰略目的仍然是“防”,而不是“抗”。儘管在“防”與“抗”之間並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壁深塹,可是只要北京不去觸犯西方國家的核心利益,“鬥而不破”的局面還是可以維持下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