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關係始於有歷史感地“做朋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17 08:38:31  


 
  《紐約時報》15日在頭版全面報道習近平華盛頓之行時說,習近平和拜登副總統就一系列相互關心的問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討論,雖然議題嚴肅,但會談中也不時傳出笑聲。而《華爾街日報》稱,習近平與美方會談時並不拘謹,神態輕鬆,且旁征博引。習還“先後引用了英國哲學家培根和美國作家貝拉米(Edward Bellamy)的名言”。

  既然“做朋友”,實事求是的交流就是必然。在華盛頓,習近平並未回避台灣、西藏、人權等美方一直向中方施壓的議題。他甚至引用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話“衡量朋友真正的標準是行動而不是言語”,並指出,縱觀人類歷史,人權事業的發展始終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中美兩國可以繼續開展對話交流。

  而愛荷華小鎮、洛杉磯的行程,也從不同的層面豐富了“路在腳下”的涵義。習近平重訪27年前他居住過的愛荷華小鎮家庭,到洛杉磯看湖人隊球賽,及簽訂270億美元的採購大單,到學校與孩子們交流……這些行程安排不僅僅詮釋了“密切人民交往,擴大務實合作”的內涵,更透露出在民間已“做朋友”的本真體現。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當年決定和中國建交,是因為利用中國市場可以支持美國經濟持續增長100年。今天的美方領導人,能否著眼於美國經濟持續增長100年的高度,來看待中美關係?

  在以“泛大西洋體系”建立戰後50年繁榮基礎後,如今,美國已經高調宣示將戰略重心移向亞太。面對歐洲陷入危機、亞洲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達7%以上,這個選擇是當然之舉。但今天世界與亞太的局勢,與戰後的歐洲有極大的不同。美國已經失去了當年獨大的實力,而今天的中國,也不是當年的俄國。這決定了“泛太平洋體系”決不能複制“泛大西洋體系”。如何從中找到美國未來50年的利益增長點,考驗美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我們期待,中美兩大國能夠始終抓住共同利益這一主線,從有歷史感地“做朋友”開始,以“後啟來者”的創造性走出一條大國之間和諧相處、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新型合作夥伴之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