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須重拾改革、重尋動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5 08:55:08  


 
  今年1月,國務院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工作會議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並部署了今年改革的八項重點,它們都是當前我們多數人每天都在談論和感受到的一些棘手問題,如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金融、資源價格、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打破壟斷,推進公共服務等,如果單看這次改革工作會議,會覺得政府的改革決心很大,然而,把這十年的改革工作會議提出的問題放在一起,就會發現,十年改革基本原地踏步,某些方面甚至還在後退。

  為什麼白白浪費了十年的改革光陰,這是我們需要追問的。就改革的時機而言,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對中國的衝擊,本來為中國改革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因為從中國改革的歷史經驗看,改革每有實質性進展,多在社會經濟遇到困難的時候。金融危機對改革高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模式,是極好的契機。可惜我們過於擔憂經濟下滑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從而將很多計劃推出的改革舉措推後、延宕或幹脆取消,甚至把一些本該成為改革對象的東西拿出來作為對抗危機的“法寶”,重拾我們過去熟悉的行政調控和經濟刺激手段。正因如此,雖然確保了危機期間經濟還在繼續增速,但其留下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由於在傳統發展方式下將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發揮到極致,未來再提高的空間不大,若仍沿襲此種發展方式和手段,今後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必成定局,從而陷入長期滯脹的困境。這在2011年已有明顯之表現。

改革遇困的兩個因素

  反思中國改革遇到的困境,有兩個因素不能不提:一是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後,遇到的既得利益阻力驟然加大;二是由部門主導的改革缺乏頂層設計,排斥公眾參與,並沾染了部門利益和色彩。而這兩者又是互相影響的,尤其是後者,要高度警惕。

  改革固受既得利益的阻擾,但沒有部門的配合,既得利益其實是沒有那麼大的能量阻礙中國改革的。很多時候,是部門假借既得利益不改革,或出台有利於擴充其權力的改革。以民間投資的開放為例,就足見部門主導之改革,是如何拖延中國改革的。國務院在2010年推出了“民間投資36條”,可時至今日,差不多兩年時間過去,與此有關的多個政府職能部門,連細則的準備都還未開始。從這個角度看,甚至可說部門也是既得利益的一部分。這也就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至關緊要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一些改革遲遲推動不了的原因。

  對中國的改革,人們常用“漸進式”一詞來描繪其推進路徑。漸進式的含義是:由增量到存量、先經後政的過程,也即先在傳統體制的外圍培育新的市場主體和經濟力量,待它生長壯大後,再轉向改革傳統體制本身。但這是我們今天對改革的總結,在改革發起之初未必有這麼明確的思路。更可能的情形是,改革是由各地和各部門自行其是的。換言之,真實的中國改革,可能更接近部門改革,越到後來越是這樣,由部門來主導改革的實際進程。改革的決策雖然是由中央做出,但改革思路的提出和對改革的操作都在部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