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兩會標注中國,民眾充滿期待。人大、政協制度是“中國特色”的重要標誌,兩會是中國的窗口,政治的演繹、民主的實踐、民生的呼號、民意的集合,中國所有熱點問題在這裡積聚、求解。百姓心系兩會,媒體聚焦兩會,如同對待一場民主政治與民生經濟的盛宴,期待著兩會傳出更多、更高、更美的福民之音。
再次,兩會親近民眾,社會表現包容。如同中國近年來一些新潮詞語的興起和簡化一樣,兩會寫法的減縮,或許也與網絡用詞習慣的推助有關,但人們已樂於接受,認同簡約,語言學家也不再“咬文嚼字”,官員們也不會“興師問罪”。不再苛求完全規範,辭達意即可,更吻合大眾化的趨勢。這是中國社會變得包容寬容的一個表現,而這種表現不僅僅在文字語言的層面上。
最後,兩會不僅僅屬於中國,也是世界焦點。隨著中國以世界大國姿態強勁崛起,中國的一些問題和政策趨向與世界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外媒及受眾愈發關注中國兩會。據統計,今年報名採訪兩會的中外記者達3000多名,其中,外國記者近900名,這一直被引為是世界新聞史上的壯舉,沒有一個國家的議會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兩會( “Liang Hui”) 正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專有名詞,國際社會閱讀和體驗著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時間”。
當然,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的簡約稱謂也讓一些人區分不出中國人大和政協的差異,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經深入民心,作為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一個代名詞,人們訴求民生的一種期待,全球關注的一個焦點。
從“兩會”到兩會,展示著風景常新的中國和獨具特色的中國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