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經濟難題 中歐相互需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04 08:41:30  


 
  實際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一些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開始反思此前的發展方式,並陸續提出了“重回實體經濟”、“重返製造業”等戰略。當然,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絕不可能是重新回去制鞋、制帽,而是要進一步技術創新,擴大出口,吸引投資。而處於相對低端的中國製造業,要想完成轉型,除了加強研發和創新外,擴大對外投資也是實現技術提升的一種手段。這也是為什麼“製造業強國”德國近來多次表態希望增加對華出口、歡迎中國企業來德投資的重要原因,而這同樣也是溫家寶、李克強此次訪歐多次提及“歐盟應該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的重要原因。

  中歐關係的重頭是經貿關係,在兩大經濟體都在破解經濟困局的當下,中國方面已經充分認識到共贏的重要意義,李克強甚至給出了數據論證——據估算,歐盟對華高新技術出口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出口總額至少可以增加22億歐元。與此同時,歐洲文化近年來也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你死我話”的競爭,出現了一線“共贏”的光亮,為中歐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當然,在歐洲內部,這樣的共識顯然並未形成,在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是否應該接納更多中國企業投資等問題上,都存在很大爭議,加之一些國家正面臨政治變化、社會變化,更為歐盟的經濟政策、對華經貿政策的走向,帶來不確定因素。

  這個春天,中國領導人密集訪歐成為國際外交的一道亮麗風景,顯見中歐關係特別是雙邊經貿關係之重要。無論是積極支持和參與歐洲債務危機的應對,還是頻頻拋出經貿大訂單,抑或是修正早期歐美重回製造業會削弱亞洲製造業的認識,中國方面都表現出有目共睹的誠意,甚至一度讓外界產生“中國聯歐抗美”的猜想。解經濟難題,中歐互為需要。在中國做出負責任的表態之後,人們開始期待歐洲方面的行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