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再來一個“四萬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2 08:14:42  


 
  經濟的長遠增長實力,依賴於優秀的民間企業的競爭力與創新力。也正因此,穩民企,才是“穩經濟”的長遠之策。穩定民間經濟活力,需要經濟體制的突破,簡單重申“36條”不足以撼動當前利益格局。

  首先還是應從金融領域做起。和諸多後發國家一樣,中國長期處於金融壓抑之中。銀行信貸等金融資源成為體制內的壟斷紅利,被瓜分一空。一方面中國諸多民營企業被絕緣於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另一方面廣大居民又飽受負利率之苦。如果能夠以金融改革促進融資環境,一方面可以極大改進民企生存狀況,另一方面也是對於儲戶“變相掠奪”的遏制。

  為什麼政府主導投資的慣性難以改變?官員也是理性人,其行為決策由制度激勵所構成,在一個唯GDP論的考核指標之下,“預算軟約束”無處不在。只要中央政府財政略有放鬆,體制內個體(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地方政府)必然竭盡全力從中分羹,突擊項目、短期花錢。

  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提升官員個人政績,也可以為當地經濟短期內帶來成效,而企業道德風險、銀行呆賬等等問題則被置之身後。在這個有強大封閉性與自我運行效率的系統之中,能拉來項目的“父母官”或許才是稱職的官員,無論對上還是對下。

  回到湛江的例子,近700億元鋼鐵項目獲批,這對於當地經濟及就業的拉動可想而知,將萬千網民情緒歸咎一人,並不公允。從該市長主筆的一篇《湛江鋼鐵湛江夢》短文可看出,該項目得來不易,歷時三十年,數次上報,難怪他在從北京回湛江的飛機上動情寫下:“十年好事多磨,三十年夢想成真。面對湛江700多萬父老鄉親,面對東海島上萬搬遷村民,幾年來壓在心中的那塊巨石終於放下了!終於……!”

  這就是制度的作用。慣性的力量如此強大,裹挾一切個體;經濟發展亦有其路徑依賴,中國經濟一次又一次走上政府投資主導路徑,也是基於同樣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