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收購”時代來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13 08:07:51  


 
  除了中投公司和外管局以外,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簡稱國資委)同樣也變得更加主動。國資委下面設立了中國改革基金,旨在為對外投資活動提供支持,並已獲得約100億美元資金。如今國資委有兩種投資方式,一是通過它所監督的國有企業進行投資,一是自己直接投資。國資委的新舉措意在推動中國國有企業通過海外收購成長為跨國巨頭,這與中投公司的目標相似。

  即便設立了彼此競爭的投資機構,但在資金管理方面,只要力所能及,中國政府似乎就會採取集中控制方式。比如,國資委設立的基金就引起了爭議,有些觀察人士認為,投資決策應由各國有企業自己進行,因為它們更貼近市場和現實世界。但那會削弱政府的權力,而政府顯然仍熱衷於控制資金流出的數量和去處。投資決策既日益受到回報的驅動,也越來越具有政治色彩。

  比如,中國政府最近似乎已經決定,上市國企應把它們現金中的更大一部分以紅利形式派發給股東。可以說,這聽起來是負責任的公司治理方式,因而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國企的大股東還是政府,增加分紅從本質上來說是將資金返還給政府自己的一種途徑——這是一種再集中的方式。

  此外,諸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這樣的政策性銀行——這些銀行也可以從政府資產負債表獲取資金——以極其優惠的條件提供貸款,也會增強中國在世界的金融影響力。

  由於中國政府的決策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極不透明,外界很難知道那些錢花得是否明智。中國調動資金出海正促使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加大海外動作的力度。

  對需要資金的其他國家而言,這樣的競爭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對中國本國的民眾來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就不那麼一目了然了。他們可能指出,政府在把他們的錢用來在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收購之前,首先應該用在國內無數個需要用錢的項目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