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應向華為敞開大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2 09:38:05  


 
  無視電信網絡中的潛在安全漏洞當然很愚蠢。美國國家安全局自己就曾被人指責通過監聽美國網絡中傳遞的信息來窺探美國及外國互聯網中的情報。但禁止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阿爾卡特-朗訊在中國與上海貝爾(Shanghai Bell)建有合資企業,愛立信及其他廠商使用的許多設備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如果中共與解放軍想搞點小動作,他們完全可以從這些設備上下手。而且,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也沒有給出華為和中興從事不法活動的直接證據,儘管報告的某一部分是保密的。與此同時,該委員會還指責這兩家企業違反專利法以及享受中國以軟貸款形式提供的扶持。

  這兩個指責也許都符合事實,但它們屬於貿易與知識產權爭議範疇,而不是什麼情報安全方面的擔憂。該委員會的行為聽起來像是在尋找一切借口將中國競爭者拒之門外,它提出的論點因此受到了削弱。

  不過,這兩家企業的所作所為也沒有對自身形成幫助。華為是一家行事隱秘的企業,直到幾年前才公開了董事們的姓名。據報道,華為的女董事長孫亞芳曾在中國國家安全部工作。另外,像其他企業一樣,華為內部也設有職責神秘的黨委。儘管如此,人們也很難把華為歸為中國政府的傀儡。華為不是國有企業(中興與廣東省政府的聯繫則更為緊密),而是上世紀90年代深圳經濟特區興起的創業型公司。華為目前仍是民營企業,而且號稱是全員持股。駐北京的咨詢師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說:“華為是家獨立且自視甚高的企業。”

  某種程度上說,其實華為才是西方有意倡導的中國模式的象徵。2006年中國政府宣布,電信業是七大戰略產業之一,在這些產業中國有企業應當保持“絕對控制”,而華為卻是由一位仰慕矽穀的企業家創辦的民企。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表示,通過以比西方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生產設備,華為占據了全球20%的市場,導致電信業出現一波整合浪潮。在競爭被有效抑制的美國市場,則是愛立信與阿爾卡特-朗訊雙頭壟斷的格局。

  最有利於美國消費者的選擇,應該是允許華為和中興進入美國市場,同時採取防範措施。在英國,華為的設備在交付英國電信使用前,要經過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GCHQ)前工作人員的檢驗。美國及禁止華為投標本國一個網絡項目的澳大利亞,完全可以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美國可以要求華為在倫敦或紐約上市,以明晰所有權結構;可以要求它將技術提交給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像對待防務公司那樣要求其美國分部與公司其餘部分分開經營;甚至可以要求它解散黨委。而美國不應該做的,是重建過去的世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