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經濟回暖勢頭越發明顯 兩位數增長難期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4 08:53:02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50.4%——日前公佈的11月份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13個月來首次回到榮枯分界線之上。

  新華社報道,樣本相對偏重中小企業的匯豐PMI,在中國官方PMI回到榮枯分界線上1個月後同樣回到了分界線上,再度確認了中國經濟企穩回暖的最新走勢。

  “中國經濟穩中向上。”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分析認為。他說,9月份、10月份中國工業、投資、消費、出口增速都在回升,而11月份匯豐PMI的初值預示著,11月份的經濟數據可能會比10月份還要好一些。

  最近兩個月的經濟數據,一致描繪出經濟增速上行的走向。中國經濟的月度核心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同比增速,從8月份的8.9%回升至9月份的9.2%、10月份的9.6%。

  工業增速回升的背後,是“三駕馬車”的共同拉動。投資增速從前八月的20.2%回升至前九月的20.5%、前十月的2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8月份的13.2%,回升到9月份的14.2%、10月份的14.5%;出口增速從8月份的2.7%,回升到9月份的9.9%、10月份的11.6%。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雖然外界對未來中國經濟反彈的幅度預期不同,但大家普遍認同,中國經濟已經築底企穩。他認為,隨著內需的企穩和恢復,中國經濟增速未來會出現小幅反彈,四季度經濟同比增速可能會從三季度的7.4%反彈至7.7%至7.8%。

  對於經濟增速在最近兩個月出現企穩回升的原因,專家認為,這是穩增長政策見效、出口市場轉好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9月份到11月份,經濟回暖勢頭越發明顯。這和穩增長一系列調控政策和國內外市場需求有所恢復緊密相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

  專家認為,國家加快了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和建設進度,使得投資需求得以穩固;物價漲幅的回落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使得消費需求有所加快;歐美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使未來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加大,但對當前歐美市場的穩定也有益處,有利於中國出口。

  從去年10月份明確釋放出宏觀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的政策信號以來,特別是今年5月份明確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後,國家採取了支持實體經濟、扶持小微企業、激發民間資本活力、穩投資、結構性減稅等一系列措施。政策措施顯現成效一般有段滯後期,現在可以說,這些措施終顯成效。

  “這一輪穩增長,其實並沒有採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而是接受經濟增速適度回調,同時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使得經濟增速穩定在百分之七到八之間。”張立群說,更加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更加重視激發經濟的內生活力,是這一輪穩增長的特點。

  專家們普遍認為,考慮到國際金融危機仍未結束、國內資源要素支撐條件發生變化等綜合因素,很難再期待中國經濟重新回到曾經的兩位數高增長,目前的經濟增速是合適的。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公開表示,經濟理論和中國歷年經濟數據證明,過熱過慢的經濟增速都不利於結構調整。如果經濟增長過快,所有企業的產品都可以賣出去,產業升級動力不夠強;如果經濟過冷,部分企業關閉停產,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惡化,調整的成本過高。7%至8%的適度增長既可以保持一定的結構調整壓力,又能夠為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空間。

  “經濟企穩回升的好勢頭還需要繼續鞏固,宏觀政策應當保持總體穩定。同時要抓住這個經濟增速不高不低的好時機,謀劃長遠,抓緊推動改革和結構調整,為中國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莊健強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