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一新:友好中國 美國重新詮釋亞洲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4 10:22:44  


  中評社台北1月14日電/表態與克林頓國卿共進退的美國亞太助卿坎貝爾,10日在華府對再平衡亞洲戰略 (Rebalancing Asia Strategy)做出新的詮釋,指出再平衡有4個層面的意涵:(一) 軍事部署層面從中東地區轉移到亞太地區的再平衡;(二)經貿層面從亞太出口到美國轉移為美國出口到亞洲的再平衡;(三)東北亞和東南亞區域的再平衡; (四) 中東與亞太地區的再平衡,並強調美國將致力與中國大陸建立堅強、多面向、廣泛的關係。 

  修正美中戰略互疑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今天在旺報撰文指出,坎貝爾顯然有為過去4年再平衡亞洲戰略的缺失提出辯解與設定新目標的意味。首先,美國口口聲聲表示再平衡不是以中國大陸為目標,但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合作的對象是日本、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泰國等盟友,及印度、印尼、越南等夥伴,隱然是“劍指中國”。事實上,這也是美中“戰略互疑”的主因之一。 

  其次,奧巴馬2009年於日本提出再平衡戰略時,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5年倍增對亞洲的出口。然而,美國必須透過“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與亞洲國家的談判,才有可能達到此一目標。問題是,TPP過高的自由化標準卻讓許多亞洲國家望而卻步。面對中國大陸主導之低標“區域綜合經濟夥伴”(RCEP) 的強力競爭,美國主導之TPP至少在短期內難有勝算。 

  從坎貝爾改口說“過去是美國投資亞太國家,亞太國家再出口商品到美國販售,未來要調整為吸引亞太資金到美國投資,而美國則出口產品和服務到亞太地區,這將是再平衡政策的重要部分”來看,美國顯然已知道奧巴馬2009年所設定的目標可行性不高,只有重新設定新的目標。 

  第三,坎貝爾說,過去數十年來,不論是安全或政治對話,美國都將戰略中心放在東北亞,未來將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和互動,也就是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關係的再平衡。顯然,華府對東南亞國家的瞭解與掌握不夠,因此才需要在未來“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和互動”。此一發展無疑也與美國推動再平衡戰略時不是對部分東南亞與東北亞國家“亂下指導棋,就是使錯了力”有關。 

  坎貝爾指出,美國要與大陸建立友好關係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區域國家和全球都希望美中維持良好關係,其二則是美國要在亞洲建立深入廣泛的關係,要符合華府與北京維持良好關係的期待。唯有如此,區域國家才樂意與美國深入合作交往,北京也才會願意為區域多盡一分力,或許可產生正面成果。 

  曖昧彈性捉襟見肘 

  他的談話顯示,美國過去在處理美中關係,沒有充分體認中方與其他亞太地區國家的想法,不論是美中改善關係,或是美國強化與本區國家關係,均非易事。 

  美國“亂下指導棋”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華府聲稱美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不採立場,但另一方面又鼓勵菲律賓在黃岩島挑釁北京,及至馬尼拉潰不成軍後,華府又抽手不管。至於美國“使錯了力”,則是華府一方面宣稱美國在釣魚台問題上維持中立,但又透過國務院宣布《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尖閣群島,結果釣島衝突愈演愈烈,坎貝爾想要外交斡旋促中日冷靜,但因美國自失立場在先,已很難再做調停人。 

  第四主要是涉及中東地區與亞太地區再平衡後的人才問題。過去美國資深官員將重心放在中東國家的研究,未來10年亞太地區問題專家卻有不足之虞。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超強,不論是推動“有備無患”戰略 (Hedging Strategy),或是推動再平衡亞洲戰略,美國都是盡量便宜行事,維持一定程度的“曖昧” (ambiguity),以在必要時採取彈性政策、改弦易轍,甚至犧牲他國利益。此一做法在冷戰或“一超多強”時期或具可行性,但在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和亞太國家選項增加後,不免日益捉襟見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