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思對朝政策的前提,就是放棄金氏政權,或至少要為朝鮮政權出現劇變做更積極的準備。對此,個別的中國知名學者早在兩三年前就私下提過構想,例如支持南北朝鮮統一,條件是半島不能有美軍基地等等。然而,外界一直沒看到中國對朝政策的實質變化。個中原因,估計與前一任領導人的交班心態,中國視朝鮮為“意識形態同盟”的傳統心理,以及中國欠缺清晰的國際戰略,都有關係。
從近期《學習時報》編輯人員因發表類似觀點的文章,被要求“下課”,更凸顯這個課題在體制內的敏感性,以及相關爭執之激烈。
然而,朝鮮問題已走到這一步,它在中韓高層領導接班後,立即送出核試“大禮”,試探鄰國堅持朝鮮棄核的決心。
從“求穩”的角度出發,中國可能繼續採取拖延的方法,但是這將與本屆領導人所展示的“有所作為”形象大相徑庭。中國能否在朝鮮問題上發揮大國的作用,又將衝擊到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越南、菲律賓海上主權爭議的解決。“不作為”,將導致各國更強烈地感覺到美國發揮作用的必要性。
在目前而言,中國與美國在同一立場上“規管”朝鮮,並思考長治久安的解決方式,可能是較積極的做法。當中國的經濟規模在世界排序中“坐二望冠”,軍事能力又不斷增強的同時,它有理由,也需要在維持國際和平的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
為此,中國的國際戰略需要思想觀念轉型,日益升級的朝鮮問題,集中而率先標示出中國以及新任中國領導人所面對的外交責任與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