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汶川與蘆山 中國兩次地震救災的異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2 14:27:40  


 
  對於新上任一個多月的中國新領導班子來說,抗震救災則成了一次實力的證明。今年的救災工作由總理李克強麾下的國務院體系主導,他率領副總理汪洋、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等直上前線,夜宿災區,又迅速調動各種資源,也得到軍方配合,處處展示出強勢政府的作風。

  客觀對兩次天災進行比較,有些對比是清楚的。

  當然,與強度高達8級的汶川地震相比,蘆山地震釋放的能量只等於汶川地震約30分之一,受災範圍是汶川地震的八分之一,這是中國官民雙方能夠表現鎮靜而有序的重要基礎。

  在另一方面,外界也發現,當年困擾救災的交通問題,今年同樣突出。

  四川許多縣城的進出公路有限,甚至僅有一條公路與外界相通,昨天上午,中國國家地震救援隊就被堵在路上,耽誤了大量寶貴的救人時間。擁堵可能社會車輛湧向災區有關,但不能否認,區縣交通系統本來就薄弱,只要車子一多,或者一條路塌方了,縣城很容易淪為“孤島”。“蜀道難”的老問題,在這個現代國度裡依然存在,交通系統的脆弱在天災中暴露無疑。

  中國災難中總要張揚“領導人作用”的宣傳習慣,這次也沒有免俗。按說高層部署工作,關心災民,在現代國家裡,這些都是領導“本應為之”的標準動作,如果領導人有再深入民間的表現,民眾也理應知道。但報道需要考慮尺度,否則多一點就過了。再者,地方政府舉行災情新聞發布會,花了不少時間介紹官方各司各局的職務,反而導致了災情與救災信息失焦,當局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工作,就會引起民眾議論。

  想起上周新聞界剛鬧出的最高領導人“微服出訪”假新聞,這類情況透露出,儘管不少民眾的公民權利意識已然覺醒,官場上的“官本位”態度仍然濃厚,與五年前相比,沒太大不同。比較五年來汶川地震救災與今天,個中的相同之處,比相異之處還更叫人警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