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恩琦
復旦研究生黃洋被投毒,因搶救無效死亡,一個年輕的生命軌跡永遠停留在了2013年4月16日。而更另人們心寒的是,犯罪嫌疑人竟是與黃洋同一寢室的林某。(4月16日《錢江晚報》)
我們暫且不去細究林某的作案動機是源於嫉妒或是仇恨,只從他對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舍友投毒的行為來探討,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擁有高智商高學歷卻心腸狠毒冷漠無情的人,對社會也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國家培養出來的高學歷人才,理應為社會做貢獻,而不是謀害同胞,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我們在譴責投毒人林某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林某的行為同我們整個社會“先成才後成人”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中國孩子自小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好好學習,爭取獲得高學歷,成績、學歷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才的標準。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先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成為“人”。何為一個真正的“人”?筆者認為,一個真正的人,內心必須是健康的、純良的,而非毒如蛇蝎。唯有善良健康的心理,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擁有健全的人格,指引人的行為走向正確的方向。比如一個內心純良的心會尊老愛幼,不會目無尊長,會謙虛好學,不會狂妄自大,會為替人著想,不會自私自利……
而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忽略了這些,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反反覆複強調的觀點就是,學習成績決定一切,作為學生只需要埋頭讀書即可。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道德素質被放到最不起眼的角落。久而久之,學校培養出的是一批批高智商高學歷,卻低情商的“高材生”。馬加爵和藥家鑫,都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的好學生,最後都成為了殺人凶手。因為他們的心靈深處並沒有真正學會如何去愛別人,並沒有正在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德才兼備者上上才,有德無才者上等才,無德有才者下等才,無德無才者下下才”。可見,成為“人”要比成為“才”重要得多。“人才”,本就先成為“人”再成為“才”。我們的社會是時候改變“先成才後成人”的教育理念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先成人後成才”,如此,黃洋的悲劇才不會再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