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內,社會領域的供應不足將使中國遭受同樣甚或更多的制約。即便考慮到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等公共服務依然匱乏。與簡單的供給問題不同,此類供應不足是加劇社會不公的征兆。“精英”、“中產”和“農民工”等新的社會階層劃分,已迥異於共產主義“太平盛世”的二元化社會。就物質生活水平而言,以上三種群體的大多數成員都要好於計劃經濟即將結束的1978年。但對公共服務的支出和享用的不公分配,會令全面福利的總體改善黯然失色。此外,人口結構的迅速變化意味著在勞動力未來供給無著落的同時,對社會服務的需求仍在擴大,令人們對供應不足更感焦慮。
與之類似的是,即便中國正快速向經濟領導權進軍,政治和機制化方面的缺失也將阻礙其提升全球地位。缺乏個人自由和令人信服的價值觀,將束縛中國的進步並侵蝕政府斥巨資打造形象的努力。當然,如今中國民眾在許多方面都比以往更自由。主流民眾並不相信政府是“民治”的,但渴望是“民享”的。未來10年,北京需要對經濟和政治生態環境進行必要改革,以防止局限性壓倒其抱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