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從國際金融震盪看人民幣牛氣衝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9 08:47:36  


  中評社台北9月29日電/近數月來,美國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場之說頻傳,以致國際熱錢明顯撤出新興經濟體,因而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已。但在這段期間中,人民幣匯率反而“牛氣衝天”,也就是持續升值,且再度創下對外幣值之新高峰。此一現象背後,大陸政府的盤算究竟為何,值得深入評析。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在這一波國際金融震盪中,泰國、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因熱錢外流,其貨幣匯率明顯走弱,甚至一度狂跌。相反地,中國大陸人民幣匯率在此期間的表現,可說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呈現一直穩健向上的走勢,並創下新高。 

  從大陸政府逐日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來看,人民幣在這次中秋假期結束後首日,一舉升過6.15元(對1美元)關口。這是自2005年721匯率改革以來的最高位,合計比去年年底升值了約2.2%,而去年全年升幅僅0.2%。 

  近來人民幣匯率表現,頗有當年朱鎔基主政時的匯率政策風格。後者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東北亞、東南亞各國貨幣匯率普遍大貶,台灣也不例外。惟當時大陸匯率政策在朱鎔基主導下,成為國際金融圈的異數。 

  當時原本海內外金融圈普遍看衰人民幣,認為它非跟著大貶不可,一些國際炒家甚至已開始實際“做空”人民幣,給大陸政府帶來空前壓力。然而,時任大陸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始終在匯率上採取“硬頸”政策,一路堅持人民幣不貶值。 

  雖然大陸因此一度出口疲軟、經濟增長乏力,但撐到最後,人民幣匯率仍然維持在8.7元(對1美元)價位,沒有“屈服”。至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結束時,大陸有如打贏了一場國際經濟戰爭,頓時成為東亞經濟的主導者,並具有了“向日本叫板”的能耐。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匯率政策,實具有濃厚的“國家戰略”考量。當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運作人民幣匯率政策時,自然也會強調國家戰略。而眼下這方面考量的內涵,和朱鎔基時代大不相同了。今天的戰略任務,已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保駕護航”,也就是要用強勢匯率政策,來支持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市場上的要角,以改變國際上美元“一幣獨大”局面。這樣的戰略,其實頗有“向美國叫板”意味。 

  現在海內外金融圈已普遍認知,大陸為了支持人民幣國際化,一定會讓人民幣持續升值。這樣的看法,應該是符合事實。但我們也要提醒各方注意,人民幣強勢匯率未來會持續多久,仍要看大陸總體經濟條件能否一路支撐。設若今年全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有望達到或超過7.5%之預設目標,及全年出口亦能實現增長8%的預定任務,則強勢人民幣匯率在短期內應不致“變盤”,並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挑戰“6元對1美元”大關。 

  但中長期看,人民幣匯率走勢存在兩大變數,一是大陸經濟結構調整,二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前者指大陸經濟充分轉變為“內生發展”型態後,出口重要性會降低,進口重要性會相對上升,因為屆時進口物美價廉的生產資材和消費品,比擴大出口來得重要。這將會改變大陸外匯供需態勢,也就是外匯需求顯著上升,外匯供給則趨於平緩,人民幣匯率因而難再一路升值。 

  至於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顯然是當前“李克強經濟學”經濟體制改革之重要內容。而在此一政策取向之下,人民幣匯價水平決定因素,將越來越受大陸外匯供需及國際貨幣行情之雙重影響,且匯價波動幅度也將越來越大。大陸政府對人民幣匯率的調節能力,亦將日趨淡薄,人民幣匯價勢將隨行就市,有升有貶。 

  總的看來,各方估測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時,在看升之餘,仍應有一些逆向思維,亦即隨時查找那些阻止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因素,不宜片面地直認人民幣升值是持久不變的常態,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後拉回”的風險輕忽以對。後種態度,乃是人民幣理財的忌諱,與大陸關係密切的台灣金融業和企業界,尤應抱持高度危機意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