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京媒:英語不計入高考總分 希望不是傳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0 10:44:24  


  中評社香港10月10日電/據江蘇《揚子晚報》報道,江蘇省正醞釀對2016年高考做重大改革,有可能不再將英語考試計入總分,英語將實行一年兩考,劃分等級,高校在錄取時對考生英語等級提出要求。儘管這還不是最終方案,但我們支持這一可能降低英語在高考中權重的改革方向。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高考是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以及學生攻讀方向的終極指揮棒,英語在恢復高考不久就獲得與語文、數學相同的地位,這極大刺激了中國中小學對英語教學的重視。這種重視還廣泛流傳到社會上,成為很多地方課外輔導教育的“第一課程”。英語教學還滲透到大中城市的幼兒園裡,中國大城市學生直到大學畢業投入到英語學習的時間,很可能是全球非英語國家中最高的。

  這帶來了一些好處,除了提高了中國人的整體英語水平,這種大範圍的外語學習還創造了中國人通過語言了解世界的機會。學一些外語帶來的見識,往往比到外國蜻蜓點水轉轉的收獲還要多,因為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學外語可以直接接觸外國人的思想,感觸與我們差別很大的思考方式。

  然而即使這樣,中國社會投入到英語學習的總時間還是太多了,而且考英語幾乎“八股化”,大多數人都是硬著頭皮學,除了為了高考,還為了職稱和各種證書,那通死記硬背的痛苦對人們創造性帶來的傷害,在很多時候已經多於它對增加見識和活躍思想帶來的建設性。 

  中國人學習英語如此群眾性,比當年“學毛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中國社會真正英語好的人卻不多,所謂精通英語者大多是“二把刀”,需要高級英語人才的機構很難找到稱心雇員。中國的英語教育太群眾化、低端化、應試化。 

  那些從幼兒園就開始花大價錢學來的英語,基本都交給了高考。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把英語當課程學的時間已經高達20年,這實在太過分了。背英語單詞不可能不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影響,至少它占去了他們可以看雜書、動手做事的許多時間。把中國學生同歐洲非英語國家學生作對比,前者往往明顯讀書少,缺動手能力,思想不活躍。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過於封閉,極缺英語人才,猛衝一下英語教育有當時的必要性。今天中國已經大變,留學逐漸低齡化,國家再投入那麼大的資源突出全民英語教育,就失去了必要性。中國的英語教育應進行重組,沒必要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社會自會為英語教育搭建輔助平台。 

  這決不會影響中國的國際化。只要對外交流的需求在增加,只要英語好意味著更多人生機會,中國社會學習英語的真實積極性就不會降低。但如果英語的高考權重真能降下來,就會緩解“英語比什麼都重要”的幻覺,消除“越早學英語越好”的恐慌,把英語放回中小學教育的應有位置。 

  北京八達嶺景區農民出身的小販都會講不少英語,開羅哈利利市場的小販都能用漢語對中國遊客說“春節快樂”,甚至喊出“哥們兒”、“姐們兒”,“手工製作”等等。這些充分顯示了需求對外語學習的強大推力。中國的國際化不是要用我們的英語水平來“招商”,而是需要創造更多需求,讓它們自然抬高中國人的英語水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