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經濟依賴於對美國的出口(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0月17日電/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10月15日載文《中國還沒有能力“去美國化”》,摘要如下:
星期天(13日),中國官方新聞通訊社新華社發表英文署名評論文章,稱:“美國兩黨在白宮和國會山之間的相互扯皮並沒有達成有效協議讓他們吹噓的政體恢復正常運轉,這也許是這個被蒙蔽的世界開始考慮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
美國福布斯雜誌立刻發表署名評論進行回應。文章問道:“中國能建立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嗎?中國能領導全球經濟嗎?”然後,作者自答道:“最可能的回答是不能,因為中國缺乏能使其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四個條件。”文章的分析相當心平氣和。
首先,中國並沒有一個為其製造產品提供的“廣大無邊”的世界市場新天地。文章說,當中國真正擴展到世界市場的時候,資本主義已經接近最後疆界,已經征服了世界各地幾乎每一個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是在資本主義的最後疆界上推展,因此,在其與已經占據全球市場的其他主要角色發生衝突前,它並沒有可操控的空間。
然後,文章分析了中國在國內市場中的天地。文章問道,“什麼是中國國內的新天地呢?”文章說,如果用一個國家的人口作為尺度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內市場的大小,那麼中國是勞動力和產品市場的巨大資源。但是,單靠一個巨大人口並不足以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在14世紀初、19世紀中和1950年代初就已經擁有巨大人口。但是,中國錯過了所有這三個崛起成為強大世界經濟體的機會。
文章接著分析了今天中國所擁有的不同點。文章說,中國持續增長證明了它當然與過去不同了,中國已經以創紀錄速度把這個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它仍有許多麻煩:低人均收入、持續收入不平等、低人口密度、高文盲率,以及分散的管理結構。所有這些,使中國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分散的地方市場的集合體,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完整市場。
文章說,中國還不能去美國化的第二個缺乏的條件是,一個原生資源,即企業家精神,這是中國尚未培育和滋養出來的精神。文章說,公平地說,企業家精神在中國農村地區正得以繁榮,那裡農民正在變成企業家,市場力量決定著工資。企業家精神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很發達,那裡許多個體通過出口中國製造的低成本產品發了財。像熊貓電子、華為科技、海爾集團、小天鵝,以及聯想公司開發的新產品,它們正在成為下一個思科、IBM和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