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民眾愈發中產化並且在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多,中國面臨著一個問題:民眾購買的外國商品越多,就有越多的中國發展成果流入其他國家的企業主手中,相應地,中國企業的利潤水平就越低,可再投入國內電子等行業創新及技術研發的資金規模也就越小。
當美國在二戰後迎來消費繁榮期時,世界的全球化程度遠低於今日水平——美國人的絕大部分消費支出流向了美國人自己所有的企業手中。除非中國改變發展路徑,財富從中國流向外國企業的趨勢將影響中國以一種可持續且更加公平的方式走向富裕的能力。
中國缺乏受歡迎品牌的事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在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平衡上。中國擁有巨額的名義貿易順差,但當經濟學家對貿易數據進行調整,加上中國生產商品在國內消費部分的價值,並減去所生產商品在海外消費部分的價值時,得到的結果則勾勒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根據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經濟學家們運用增加值方法的計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1890億美元下降到了1270億美元。造成這一降幅的主要原因在於電子及光學設備、紡織品和服裝等領域的價值扣減。
中國的未來並非只取決於消費品牌的發展狀況。中國已經開始在基建等領域向外輸出專業技術,並有望獲得盈利。中國廣核集團(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就於上周達成了一項協議,將在英格蘭西部參與建設一座大型核電站。
中國企業還在其他不太引人注意的領域高歌猛進。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Huawei)或許較少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但它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正在發展壯大。
但消費品領域的品牌建設仍然非常重要——品牌具有知識產權和商譽,這能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以及更大的利潤規模。
中國品牌已經開始在某些領域取得發展,主要是快速消費品。加多寶是一種紅罐包裝的中草本涼茶;雷小山指出,加多寶在中國的銷量較可口可樂(Coca-Cola)高出數倍,而價格是可口可樂的兩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