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此類制度的建立需要時日,中國政府一直允許銀行大量發行其他較高收益的儲蓄產品來變相地逐步削弱存款上限。這種方法本身也有風險,但它有助於逐步推進利率改革。
即便效果不大,小規模的間接改革卻能做到引發較少的反對,帶來較少的風險,修正方向也更容易。大爆炸式的改革可能招致那些渴望維持現狀的人的強烈反對,從而破壞長期的改革事業。
許多國家在面臨危機時實施了重大改革;如果沒有此類壓力,改革將會更加艱難,因為改革始終包含著混亂和風險。圍繞著改革計劃的言辭最終對決定這些改革措施的政治命運非常關鍵。在美國,《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由於被錯誤地說成將會讓醫保社會化和破壞就業,結果使得它的益處被抹殺。
在新興市場,人們往往認為改革將讓經濟和政治精英階層受益,這為改革帶來了強大的阻力。外國對印度零售行業的投資受到阻擾,就是因為被說成,它讓跨國公司受益,卻讓小零售商難以為生。實際上,外國投資將改善印度的食品派送渠道,減少浪費和降低成本,從而讓印度窮人受益。
事實證明,中國政府成功營造了輿論,為各項改革建立了廣泛的支持,也為交流具體改革措施的邏輯和好處提供了框架。
鑒於中國金融市場還不夠發達,資本賬戶自由化為時尚早。但該目標突顯出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的改革區域:增加金融市場的廣度並加強監管,以及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
中國政府今年已經宣布了減少不平等現象的計劃。如果重點是在再分配政策上,那這個政策目標很含糊。實際上,現有的提議正是中國所需的改革——金融市場自由化、國企改革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所有這些改革本身都有價值,而相關的闡述強調了改革將是普惠的,而不是針對性地讓少數人受益。
話語必須轉化為行動。中國沒有那種奢侈的條件,能夠讓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時機成熟才啟動。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得不承擔起更大的風險,加緊推動亟需的改革。但批評人士應該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謹慎或許反映了其經濟和政治智慧,而非缺乏誠意。(本文作者埃斯瓦爾•普拉薩德是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區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