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邵逸夫,娛樂為媒的公共外交推廣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9 11:21:30


  作者:張敬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邵逸夫走了,享年107歲。世上再無“六叔”,但其在華界乃至世界的影響,不會因斯人逝去而消弭。作為華界娛樂大亨,邵逸夫成就了百年傳奇,成為過去一個多世紀里,能够充分代表香港和中國影視娛樂的象征符號。按照流行說法,就是軟實力---在中國致力於國家複興而軟實力不足的時代里,邵逸夫和他的娛樂事業讓中華文化流播全球。

  1977年,邵逸夫被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册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在殖民地時代,這一稱號也凸顯“六叔”在英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此外,1991年,美國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設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的貢獻。可以說,他以娛樂為媒,是讓世界洞悉中國正能量的公共外交推廣者。當然,他的公共外交并非刻意的,而是讓世界通過他的娛樂帝國了解和理解中國。

  長壽的“六叔”有太多的故事,他的事業涵蓋電影、電視、慈善、教育等多層面,他捧紅的港星不計其數。從娛樂大亨的角度言,他自己的傳奇,事實上已經和他曾經拍過的電影和電視劇融匯在一起,何為現實何為藝術,還真的難以區隔;他的人生與追求,可謂豐富多彩,就像跌宕起伏的影視傳奇。

  有人盛贊他的慷慨,他在香港和內地無私捐資百億港元,其中近半捐於內地,而且有針對性地支持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他在耄耋之年,更是不吝出資,設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以獎掖高科技人才。有輿論稱,內地高校,幾乎個個都有“逸夫樓”。以影視娛樂為基,以教育科技為本,以慈善公益為使命,凸顯邵逸夫卓然不群的宏大視野。
    
  尤其是,在邵逸夫的生命歷程里,作為地理概念的大中國并不安寧,而是被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岸四地---既有國共兩黨內戰造成的兩岸政治分離和意識形態隔膜;又有香港和澳門殖民地情結的苦痛。即使在港澳回歸和兩岸“三通”之後,兩岸四地也還存在著諸多不和諧因素。但是,從文化中國的意義而言,邵逸夫以他的睿智,充當了兩岸四地的催化和潤滑作用。因此,邵逸夫曾多次在兩岸四地被表彰,“六叔”以影視文化彌合兩岸四地分歧的努力,可見一斑。可以說,“六叔”就像推展中華文化的使者,用影視娛樂這劑良藥療治了兩岸四地民衆的傷痛,用慈善事業贏得了所有中國人的尊重,以其娛樂大亨地位為全球華人增光添彩。

  作為娛樂大亨,邵逸夫不是道德楷模。作為紅粉圈的資本大佬,他要支撑一個龐大的娛樂帝國,因而他的一生從來都不缺紅粉知己,而且他也從來不掩飾其喜歡和女性跳舞吃飯的事實。他更有一句坦率直白的名言,風流而不下流。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把大英雄視為“風流人物”,邵逸夫一生的傳奇,包括他的愛情,還有其一生不斷的緋聞,都契合“風流人物”的行為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現在依然有一些娛樂大佬,他們有著黑社會背景,而且不時傳出一些花邊醜聞。甚至,一些過氣的女星,也向媒體曝光娛樂大佬以勢欺淩玩弄女星的事實,這樣的娛樂大佬才是“下流”的。但綜觀邵逸夫的一生,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醜事。

  邵逸夫的傳奇,也和其他的成功人士一樣,脫不了天時、地勢和人和。但更重要的是一點,是他的勤奮,為了電影事業,據說他一天要看5部電影,一年過眼的電影超過700部。業精於勤,也就不難理解,邵逸夫何以成就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被評為香港娛樂圈“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作為娛樂大亨,邵氏影業曾經捧出一種超級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淩波等。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藝圈,紅得發紫的影星也有過氣的時候,但邵逸夫卻維持了終生的事業“保鮮”。這與他與時俱進的事業深耕及把握住娛樂業的脈搏有直接關系。從方興未艾的內地大衆娛樂業觀之,不少都能看到邵逸夫的影子。但不得不指出,內地娛樂大亨,或許拿來了邵逸夫娛樂業操作的資本模式和浮華的明星制造方式,但還處於資本積累的初級階段,并未升華為文化產業集約發展的地步。而且,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六叔回饋社會的熱心腸,還值得內地娛樂大亨學習。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不乏偉大的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但卻稀少像邵逸夫這樣的娛樂大亨。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勃興,給兩岸四地提供了以娛樂產業縱橫四海,以文化產業影響世界的典範。

  (本文觀點不代表署名機構立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