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一詞的反對聲指向北京、河北嚴重霧霾天氣,“就這霧霾,還好意思申辦?”認為在霧霾籠罩的華北平原辦冬奧,比在索契這個沒有雪的亞熱帶地區搞冬奧,還要糟糕。申辦大型國際賽事之前,應聚精會神地改善環境,而不應打著申辦冬奧旗號搞花架子。
民眾心態變化,“民族虛榮心”滿足,也是反對聲浪高企的原因。歷經過奧運會、世博會等全球頂級盛事,中國民眾不再輕易興奮。北京欲以“通吃”夏奧和冬奧創“世界第一”,百姓無感。如果說當年還有什麼百年奧運、為國爭榮之說,如今中國人沒了這份虛榮心,反而對申辦冬奧會充滿疑惑。
應該承認,近些年中國是舉辦世界級盛事最多最頻繁的國家,但對各地申辦這些大賽會還缺乏科學嚴密的審核程序和制約機制,往往是誰能公關誰去辦,最終總是財政埋單,百姓受擾,社會受累,自然激起民怨。這可謂“中國式大賽後遺症”。冬奧會對中國更像是“昂貴的裝飾品”,民意反彈亦必然。
在世界經濟很不樂觀的形勢下,超級賽事會展這樣的“形象工程”越來越成為沉重財政包袱。中國輿論也日趨多元化,人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一些城市還熱衷於一次接著一次地重量級申辦?沒有民意普遍支持,申辦冬奧會或將只是一場體育部門“自娛自樂”的遊戲、申辦地官員“無與倫比”的盛宴。
“習李新政”下的中國已啟動求真務實、愛民為民的路線,當務之急是集中精力深化改革,多出實招多辦實事改善民生,而不是爭面子辦冬奧。有超強實力的德國慕尼黑去年11月為是否申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舉行了全民公投,結果反對票占優,政府果斷放棄申辦,這或許對中國是有益的啟發和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