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這些基本面因素,政策因素仍然是影響中國樓市走勢的一個重要變量。作為房價上漲和土地升值的主要受益者,地方政府在樓市中的作用和行為方式並無大的改變。雖然當前的樓市調控政策在短期內預計不會有大的變化,但是如果樓市出現局部性甚至全局性的下行壓力,政府很可能會允許地方政府根據各自情況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這有助於釋放剛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防範樓市出現崩盤的局面。
從短期看,房地產供給方的壓力在三四線城市更加明顯,而一二線城市大多仍處於供小於求的局面。但是,從房價的角度看,房價無疑在一二線城市更貴,而在三四線相對更合理一些。根據我們的估算,2013年底,36個城市房價收入比(一套90平米的住房價格相當於一戶家庭平均年收入的倍數)平均為8.8,而其中名列前茅的全部是一線城市(北京21.6,上海19.7,深圳16.8)。這反映的一個矛盾現象是:房價泡沫最明顯的城市在短期內出現下調的可能性越小,而短期面臨壓力的城市在價格方面調整的空間不會很大。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樓市崩盤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樓市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可能更需要引起關注。根據我們的預測,2014年房價上升會明顯放緩,而且區域之間分化加劇。這意味著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出現明顯下滑,而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也會從2013年的歷史最高位下降。
對於宏觀經濟而言,房地產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占四分之一,而房地產對整個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為八分之一左右,加上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整體貢獻率可能達到五分之一。如果房地產投資出現大幅下滑,對經濟增長會造成較大的下行壓力。
土地出讓金的下降不僅直接給地方政府帶來財政壓力,也給穩增長措施的執行帶來難題。以2013年的穩增長措施為例,中國政府更關注對基礎設施、保障房、民生等領域的支持,但是這很大程度上由地方政府來執行,而地方的財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土地收入。
從正面的角度看,當前面臨的困難可能會促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首先,政府可能會放棄將房地產行業作為一個特殊行業去對待,真正做到“該市場的歸市場”。其次,政府可能會致力通過改革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簡政放權、開放服務業、鼓勵消費、產業創新升級。最後,政府可能會加快開放民間資本投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保障房、民生等領域。而這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國企改革(如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探索)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等各個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