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型的形態,可稱之為未來中國的“新常態”。由於中國在經濟體量上正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國際影響力方面勢必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因此這一“新常態”可能將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甚至我們可以預言,如果說1979年至2014年的這35年,是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舊常態”,那麼2014年至2049年的這35年,將成為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新常態”。
雖然“對外關系新常態”的概念現在尚未普及,但從中國精英到民間,大致在兩大問題上存有分歧:一、未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究竟是和平為主,還是以對抗為主?二、即便以和平發展為主基調,在這一框架下,究竟如何處理或把握不回避衝突的“度”的問題?
但跨越這些戰略和策略層面,對進入“新常態”的中國而言,下列問題也許更為深刻和重要:一、中國如何處理自己與國際社會的關系?當一個仰視國際社會的中國消失後,是否就必然代之以一個俯視的中國?中國能否在“新常態”下真正做到與國際社會心理上的平視?二、中國如何處理自身與西方價值觀的關系?將西方價值觀等同於“普世價值”,是認識上的誤區和不自信;中國能否或如何將來自東方的智慧、經驗和做法融入“普世價值”?
無論是戰略、策略還是其他更加深層的問題,都需要中國的人們在進入“對外關系新常態”時,有一個更加沉穩的心態,以及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成熟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