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外交道路是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65年來,我國外交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今天的中國與世界處於卯榫相合的關係,外交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全面深入認識中國道路,既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層面來看,也要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相統籌的角度、結合新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來看。
中國外交的思想內涵
中國外交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在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和戰略思想中。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和戰略思想是在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中國傳統外交思想創造性轉化基礎上,依據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圍繞外交服務於民族復興和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兩條主線形成的一系列外交和戰略思想。這些外交和戰略思想既有原則性的,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等,也有階段性的,如中間地帶、三個世界理論、韜光養晦、和平發展理論、新型義利觀等;既有國際秩序建設層面的,如國際關係民主化、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也有國家建設層面的,如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還提出了“一帶一路”外交戰略和以新型義利觀為指導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戰略理念。
新中國外交道路的拓展始終圍繞兩條主線進行:一是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服務於國家建設、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目標,為國家發展爭取和創造有利外部環境;二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與其他各國一起共同推動國際體系朝主權、民主、法治、公道的方向轉型,建設文明和諧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兩條主線始終並行不悖地貫穿在新中國外交發展道路上。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既不能以相互否定的思維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的中國外交,也不應以主次輕重的思維理解兩條主線在不同階段的相互關係。
時代特征的不同決定了中國外交主線內涵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時期,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孤立和封鎖,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我國在外交上準確把握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非殖民化運動的世界大勢,爭取並獲得了一大批新生國家對我國的支持。20世紀70年代末,民族解放和非殖民化運動不再是時代突出問題,和平與發展成為新的時代大勢,我國內政和外交進行了大的調整,外交為國內經濟建設爭取了一個和平有利的外部環境。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進一步將對和平與發展時代兩大問題的認識轉化為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尤其是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以來,我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體系改革和全球治理中,在國際秩序建設上提出不少有分量的中國方案。因此,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的中國外交是連貫和統一的,不是對立的,不應該割裂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