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近70年前建立的世界銀行去年貸款、撥款和股本投資額達到了526億美元;中國牽頭成立的這些開發銀行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影響力呢?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需要多久才能達到世界銀行的3A評級,從而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融資,並使其長期開發計劃變得具有競爭力呢?
第三,人民幣何時能真的與美元相抗衡?一些人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比許多人預想的要快,因為今年世界上有22%的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七大支付貨幣。不過很顯然,這個排名與中國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並不相襯。
人民幣的國際化目前落後於中國的海外投資和經濟全球化。一個證據就是,擅長制訂宏偉發展計劃的中國政府還沒有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基本步驟之一——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制訂時間表。假如這像一些非官方人士所預測的那樣會在2020年實現,那眼下就不用擔心人民幣何時會與美元展開競爭。
最後,中國必須明白,目前的美元和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金融秩序是與美國的核心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的,而中國要想繼續發展經濟,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避免與美國發生大的衝突。
現實狀況是,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其經濟的“質量”仍無法與美國、日本和德國相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在很多領域的國際產業鏈上仍將處於低端。富士康和蘋果的比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一頭是成千上萬的中國熟練工人,他們常常要超時工作,每年卻只能掙幾千美元,另一頭則是世界上最能掙錢和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之一,其為數不多的員工是來自全世界的精英人才。在這樣薄弱的基礎上,中國如何能重塑世界金融格局呢?(作者趙廣彬系美國《中國經濟與政策》月刊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