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大學生在瀏覽用人單位招聘信息 |
中評社香港8月17日電/去還是留?這是中國鐵路信號工程師威廉•沈(音)這3年來面臨的問題:他是應該留在原崗位、繼續服務於一家知名德國制造業聯合集團,還是辭職進入一家成立僅6年的中國私企呢?
香港《南華早報》8月12日載文《在北京政策轉變令外企黯然失色之際,中國求職者考慮本國企業》,文章說,他在上個月作出了抉擇——從2005年入職的外企辭職。如今,他是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國內制造業企業的高管。
現年37歲的威廉•沈表示不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值得,他現在最大的擔心是自己是否能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他說:“我和很多人聊過,大家一致認為跨國企業的未來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希望,而盡管一些國內企業仍處於初創階段,但它們正在迅速發展。這是大勢所趨。”
這種新觀點與過去30年中求職者對外企的趨之若鶩形成反差。長期以來,外企的工作備受推崇,因為與國內競爭對手相比,外企的薪水和培訓水准都更勝一籌。
當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外開放時,中國有關當局為吸引外資采取優惠政策,這意味著外企在中國享有比在全球其他商業市場更有吸引力的環境和更快速的發展。
但人力資源專家說,由於中國最近取消了這些優惠政策,并且中國企業也正在成為更強勁的競爭對手,跨國企業“過去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中國一家獵頭公司的咨詢師郝劍(音)說,迄今為止,國內私企今年在該公司的網站上公布的職位空缺數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172%。而外商獨資企業公布的職位空缺數僅增加了26%,合資企業增加了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