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供給側改革”會成功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8 14:59:42


 
  “若有效執行,這些行動可能去除中國經濟中的問題,”前世界銀行中國部門主管,現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的尼古拉斯•霍普(Nicholas Hope)對BBC記者說。但在他看來,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仍然沒有涉及問題的根本:金融和資本市場。

  “我認為,(這些計劃)并沒有足够強調金融改革,以及允許金融與資本市場發展出配置資源的能力。”換而言之,“供給側”改革的根本還是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目前中國經濟中的資源配置仍然由官方所主導,其中邏輯自相矛盾。

“市場沒有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中國經濟評論人士的一個共識是,若中國政府真要下決心轉型經濟結構,則必須讓一些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破產。但目前來看這似乎并不現實。在去年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經濟決策者提出“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本月對中國媒體解釋說,這是為了“避免經濟下行壓力中帶來更多的社會動蕩,付出更高的代價和成本。”

  但在斯坦福大學的霍普看來,這種做法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將失敗的企業和健康的企業兼并,最終可能降低後者的效率,”他說。

  霍普也看到了中國決策者政策願景和操作實際中的矛盾。他認為,理論上“供給側改革”確實能够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但實際操作可能并不容易。“(比如)地方政府可能阻撓那些要關閉地方工廠,裁員和那些增加財政負擔的舉動。”

  他說,過去類似的舉措(比如關閉鋼廠,電站等)雖推行過多年,但從未完全有效實施。他還認為,地方法院在協助銀行收集破產企業抵押方面也幾乎無為。因此,長久以來雖然中國決策者一再說要改革國企,但實際行動步伐卻甚微。

  倫敦皇家國際關系研究院的研究員麥登也有相同的觀察。她說,過去半年以來,決策者對於國企改革的論述十分模糊。她說,一些傳言說政府要讓國企數量減少至40至60家,但目前卻毫無蹤影。“(清楚的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信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