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美兩國航天合作潛力巨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11 07:07:11


資料圖: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新華社發
  中評社香港9月11日電/美國航天局官員近來順道拜訪了中國航天部門官員,他們的來訪是秘密進行的,沒有對外發布消息,而且當有記者問到時,他們起初也并未承認有這樣的會面。這次會談的主題是什麼?雙方只是希望在氣象衛星領域進行合作。

  據美國彭博社9月7日報道,事實上,這樣做或許也是違法的。自2011年以來,美國國會幾乎禁止了美國航天局與中國的一切直接交往,希望能够以此來防止中方的刺探活動。禁止合作并不是開明決策的跡象,尤其在太空領域這樣做尤為短視:兩國在太空領域進行合作的潛在好處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大過。

  在美國國會以外,要求中美展開太空合作的呼聲很高,兩國太空機構的高官都支持加強合作,許多學者、分析家、科學家和宇航員也持這樣的觀點。他們都明白的一點是,太空研究領域的冷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對立的軍隊在封閉狀態下各自發展,取得的成果保密——正變得過時,新的可能性正在迅速湧現。太空現在是一個價值3300億美元的產業,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數可能達100萬之多。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進來,供應鏈遍及全球,企業家正在打破防務領域過去存在的壟斷。

  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導航、數據傳輸和通信這類服務的市場的競爭正不斷加劇。從銀行到保險公司到卡車司機和農民,越來越多的行業正在依賴太空中的設備。隨著將物品送入太空軌道的成本降低,一度看似遙不可及的想法如激光通信、在小行星上采礦甚至在太空中進行能源生產活動都有望在不遙遠的未來成為現實。

  不過,所有這些創造性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太空軌道變得越來越擁擠,各國需要管理太空設備的數量,解決無綫電頻率爭端,控制殘骸,限制太空武器等。同時,太空旅游需要制定相關規則,在小行星上采礦也需要行為准則,以上所有這些領域的投資者都會需要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

  簡而言之,太空將需要新規則,現有的條約和協定是在冷戰期間經過協商確立的,可能不足以應對如今的衛星小型化時代。新的法律框架需要制定,軍隊之間要展開合作,可能還需要設立新的機構來將衝突的風險降至最低,并保持各方的對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