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7日,中遠海運的貨船駛出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一列滿載中國商品的貨運列車1月初從浙江義烏出發,穿越7國後抵達位於倫敦的貨運站。尚不清楚這條最新的現代版絲綢之路在經濟上是否合算,但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趟旅程宣告了中國的地緣政治意圖。還有中國領導人的宏偉計劃——消除亞歐之間的邊界,拉近富裕歐洲國家與中國的距離。
英國《金融時報》7月24日載文《中國的全球雄心》,文章說,外交政策圈子中有一種表達方式:把20世紀稱為“大西洋世紀”。這種普遍看法還認為,21世紀將屬於太平洋。如今,繁榮和權力已開始向東、向南轉移。“太平洋世紀”一詞似乎正好切合了中國崛起。但只是部分如此。沒錯,在南海,解放軍正填海造島并建設軍事基地,以擴大在西太平洋上的投射能力,中美很可能在這些海域爆發衝突。但這些緊張態勢誤讀了北京的主要雄心。北京的目標是向西,而非向東。
北京的“大棋局”隱藏在“一帶一路”構想中。展望未來,中國設想的是這樣一個時代:歐亞大陸的廣袤大地成為全球力量的重要支點。曾擔任美國前總統卡特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曾寫道,“主宰歐亞大陸的國家……將能控制世界最先進和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地區中的兩個……歐亞大陸上的權力分配將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和歷史遺產具有決定性重要意義”。那麼,誰將成為核心的歐亞玩家?
在一些人看來,“一帶一路”倡議指向一堆不同目標,經濟的、戰略的。修建穿越緬甸的鐵路可為中國提供繞過馬六甲咽喉的通道。在巴基斯坦建新港口,可讓中國直通印度洋和波斯灣。中亞和非洲大量基礎設施項目旨在消化中國過剩工業產能,并獲得原材料來源。中國希望通過新投資渠道擴大在歐洲的存在。
有些走出去的企業很成功,有的則不然。但對北京而言,整體大於局部之和。“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向歐亞主導地位之路。在白宮被當成外交政策的好鬥孤立主義,為北京提供放手大幹的機會。布熱津斯基擔憂,若缺少聯盟制衡力量戰略,美國將把歐亞大陸拱手讓給他國,最終成為被困於自己所在半球的大國。但此種地緣政治考量在特朗普政府并未受到重視。北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竟有如此好運。隨著美國回撤,中國讓外界感受到其存在。突然間,“歐亞世紀”的提法變得有點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