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企業在歐洲的并購行為并不都是有著合理的目標,有些收購行為純屬“有錢就任性”。近年來中國企業大舉收購歐洲足球俱樂部,有些企業在中國國內發展并不順利,卻以推動中國足球發展為由在歐洲足球市場上一擲千金,這種做法無論對企業發展還是對被收購的俱樂部都并無益處。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只是單純地為了擴大企業規模,這類投資難以促進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很多都存在著投資戰略不明確,難以達到優勢互補和互惠等問題。而最近占據了輿論中心位置的中資收購“吉普”案,也被質疑這一收購缺乏未來環保意識。可見,中國加強對企業對外投資的規範,限制盲目的、不規範的對外投資行為,并不會影響中國企業正常的對歐投資,還能幫助中歐企業建立更加健康的合作關系。
歐洲加強對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監管,有助於減少中國企業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對規範中國企業對歐投資有一定的幫助。從這個意義上講,歐洲與中國在強化投資監管方面有著共同利益。
但是,歐洲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限制并非只是為了推進經濟合作,還包含著比較明顯的投資保護主義傾向。實際上,投資保護主義在歐洲早已存在,中國企業在對歐投資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其影響。比如中國企業福建宏芯基金公司對德國特種機械制造商愛思強公司的收購,這一收購案本已獲得德國政府批准,中國企業也已付清款項,結果德國政府撤回了對收購的批准而導致收購在去年12月宣告流產。
歐盟內部出現投資保護主義傾向,不止是因為擔心中國企業迅猛的投資勢頭會威脅歐洲的經濟安全和利益。歐洲備受美國經濟保護主義和英國“脫歐”打擊,在歐盟和歐盟成員國的一些官員看來,歐洲不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只做一只“羔羊”,必須擁有“還擊”的能力,而這樣做就意味著歐洲也必須拾起保護主義作為“武器”,而對歐洲投資不斷增加的中國企業就自然成了他們選擇的優先打擊對象。限制中國對歐投資,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以及歐洲自身經濟發展的危害顯而易見,而這種做法反映出的以對抗取代合作的“逆全球化”思維更應引起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