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兩極分化導致數以千萬計的學生面臨不平等的就業競爭。211、985工程推出後,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文規定非211、985大學畢業生不予錄用,不少單位還公開宣稱非985畢業生不用。這顯然是一種就業歧視,有損機會公開、公平競爭的原則,給“考不上985,十幾年白辛苦”“上大學改變不了命運”等等抱怨提供了依據。
在這樣的背景下,官方試圖用“雙一流”計劃改革211、985工程的弊端,讓更多非211、985高校擁有進入“雙一流”的機會。教育部長陳寶生今年3月表示,“雙一流”建設不是985、211工程的翻版、升級版、山寨版,確定後的名單不像985、211工程那樣是終身制的,而是有周期性的動態篩選。
但是,經過多年資金和政策傾斜,211、尤其是985大學的強勢地位早已確立甚至固化,就連“雙一流”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們也大多來自211、985名校,要把更多的資源投向非重點大學談何容易。
事實上,這次公布的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都是從原211、985高校中選出。有輿論尖銳指出,“雙一流”計劃只是在211、985大學內部進行篩選,是一次傳統勁旅對項目資金的重新瓜分,很難給大量非211、985高校帶來翻身機會。中國高校的格局只能是強的越強,弱的越弱,換湯不換藥。
另外,在中國大學行政化泛濫的背景下,廣大“不入流”的廳級甚至處級大學,要和北大、清華、人大、複旦這樣的副部級大學競爭資源,猶如虎口奪食,其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作為對等級森嚴的211、985工程的改革,“雙一流”計劃的積極意義也不應忽視。“雙一流”計劃宣布要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第三方評估等手段來產生“雙一流”大學和學科,這些措施還是讓一些相對弱小的大學看到競爭的希望。
如果“雙一流”計劃能够在地位固化的中國高校中引入競爭機制,把目前按照級別甚至“關系”的撥款模式,變成根據科研人員的實際能力去投資,對於中國高校的整體發展,當然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