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石油進口蘊含全球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7-09-28 09:48:09


山東煙台港西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今年夏天,哈佛大學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撰寫的《注定開戰:美中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一書登上了許多參考書單,書中關於可能爆發戰爭(盡管不是不可避免的)的警告引發了廣泛討論。

  英國《金融時報》9月25日載文《中國石油進口的全球重要性》,文章說,無論你覺得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石油顯然可能是中美之間爆發衝突的原因。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是該地區緊張關系的根本因素之一。另一本最近出版的書、伯納德•科爾撰寫的《中國的強國之路》探討了中國的外交、海軍力量和能源安全問題,指出這三者緊密相連。

  今年6月,中國與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舉行了聯合海上演習。這是一次規模非常小的演習,總共只有4艘艦艇參加,但它標志著中國對海灣地區的興趣。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淨進口國,其大量原油來自中東國家,包括伊朗。隨著中國經濟擴張和消費量增長,這些石油運輸的安全將成為一個讓中國日益擔心的迫切問題。

  《日經亞洲評論》雜志最近報道,中國正在尋求推出以人民幣而非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合同,這樣有助於俄羅斯和伊朗在出售石油時避開美國的制裁。

  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近日提出,中國可能在2030年全面普及電動汽車。他說:“這不僅是因為環境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最迫切的原因是中國的石油安全。中國很快就會無油可用。”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拉斯洛•瓦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作的一次報告中,對電動汽車在短期內對石油需求產生重大影響的能力提出了質疑。他說:“將石油擠出運輸領域將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戴維•謝潑德和安傑莉•拉瓦爾指出,近幾年的低油價已經開始刺激需求增長,消費者又重新購買高油耗車。隨著運輸電氣化效應的展開,這種反彈效應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