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汽車世紀”的恐怕只有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輻射範圍廣的汽車產業帶來穩定的工資和就業,“一家一輛”的大量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支撑著日美歐主導的戰後國際秩序。
然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開始崛起。三菱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益子修在參觀中國廣汽公司研究所後頗有感觸地說:“中國的電動汽車是勁敵。”
中國政府出台規定,要求車企從2019年起必須銷售電動汽車。表面上看這是環保政策,但實際上這是中國欲在日美歐尚未開拓的電動汽車領域掌握主導權的國家戰略。
電動汽車與內燃機汽車相比,零部件少30%。制造內燃機需要多年積累的“匠人技術”,行業門檻非常高,但電動汽車不需要這種工藝。越能實現核心部分的電池的量產,成本就越低。對於在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方面競爭力越來越強的中國來說,可以發揮後發優勢。
在自動駕駛和共享領域,信息技術和服務使用者產生的大數據是重要資源。作為搜索引擎巨頭的美國穀歌和中國百度掌握著關鍵。從信息技術等其他行業領域也不斷湧現出新興企業,車企如果得不到它們的合作,就無法在開發競爭中取勝。
消費者追求的價值已經不單單是汽車的品牌,可能將越來越看重打車、拼車服務的便利性和可信度。屆時,車企可能將轉變為根據服務提供者需求造車的“皮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