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能源戰略打中美國“軟肋”
http://www.CRNTT.com   2018-11-23 10:10:32


資料圖:2018年3月26日,我國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正式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這是嘉賓們在儀式現場合影。(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特朗普政府正在能源領域表現出對中國的“通情達理”,為何如此?有必要了解中美間能源貿易的格局。

  《日本經濟新聞》11月21日載文《中國能源戰略打中特朗普“軟肋”》,文章說,美國中期選舉已經結束,全球關注的目光重新回到特朗普政權的外交政策上。最令人擔憂的是中美貿易戰的走向,不過在與兩國有關的能源領域,出現了兩個值得關注的動向。

  一個是美國發起的伊朗原油禁運措施。美方表示,如果各國不順從美國的要求將實施制裁,不過獲得“豁免”的8個國家和地區中,除了與美國關系緊密的日本、韓國、印度、台灣地區外,還包括中國大陸。

  另一個是東芝的美國液化天然氣業務出售給中國企業。美國8月強化了從安全保障角度審查對美投資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權限,但是對於中國企業獲得在美國的能源權益,至今尚未出現批評聲。

  前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大陸是伊朗原油的最大進口國(占伊朗原油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少了中國大陸的合作,“伊朗包圍圈”恐將缺乏實效。

  後者則是因為買家是大型民營天然氣企業,而非國有企業。2010年美國就曾批准該公司獲得美國國內的其他液化天然氣權益。

  雖然可能存在這種合理的解釋,但是特朗普政府為什麼偏偏在能源領域對中國“通情達理”了呢?解讀這一疑問的啓示就隱藏在中美貿易戰之中。

  與大豆和牛肉等農畜產品一樣,能源是中國單方面從美國進口的領域。在該領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舉動。中國6月發布的第二批關稅報複清單中包含原油,但是8月把原油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三批關稅報複清單中加入了液化天然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