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4月1日,海南生態軟件園內一家企業的員工正在工作。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過去10年來,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一直在減少。相比之下,印度不斷增長的人口則很年輕;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在30歲以下。同時,大西洋兩岸有不少知名的印度裔政商界領袖。印度理工學院還為矽穀培養了大量人才。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印度人蓬勃發展,處於底端的則不然。8月,印度城市失業率升至9.6%。年輕人和畢業生的失業情況更加嚴峻,女性的情況尤其嚴重。缺少好工作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培訓不足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香港《南華早報》9月14日載文《印度和中國如何將人力資本提升至更高層次》,文章說,在過去5年,印度具有競爭性技能的中學和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有所下降,而同期中國這一數字卻在上升。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在高等教育系統實力方面排名第八。韓國和日本也躋身前十名——凸顯了人力資本在東亞經濟崛起中的重要性。強大的人才將這些國家轉變為創新的領導者:它們合計占到2021年《專利合作條約》所有專利申請的一半以上。
根據經合組織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結果,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15歲學生的表現優於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印度在2009年獲得倒數第二名,此後十多年都沒有再參加該項目。印度參加了2021年的評估,但結果尚未公布。
印度的成人識字率為74.4%,而中國為96.8%。在中國,高等教育日益成為一種必需品,學生通常被認為要經歷14年左右的學校教育,而在印度則是12.2年。印度教育面臨的一個基本挑戰是語言的多樣性。印度國內有120種語言,印地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但也只有57%的人口日常使用。中國有近300種現用語言及多種方言,但書面語言是統一的。自1949年以來,中國在增加初等教育機會和掃除文盲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為國家經濟從農業向制造業的轉變鋪平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