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激發數字經濟潛力 賦能穩就業保就業
http://www.CRNTT.com   2022-09-28 08:54:12


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就業是民生之本,居“六穩六保”之首,體現其在中國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隨著技術變革不斷加深,數字經濟推動了新就業形態的出現和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產業的持續發展為勞動力市場注入新活力,賦予就業新動能。在疫情衝擊下,繼續穩定和擴大就業,就要在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的指導下,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市場活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就業模式

  工人日報發表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抗私文章介紹,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億元,增速9.7%,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3倍,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疫情下,實體經濟受到影響,就業壓力增大,但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崗位依舊呈高速增長態勢。因此,激發數字經濟對穩經濟、保就業的潛力,對於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數字技術與各行業的融合,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絡購物、網課、視頻直播等新的生活方式普及,催生了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新職業,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平台化、無雇主、無組織、碎片化就業等新特點。應深刻認識數字經濟發展將對中國勞動力市場帶來的長期影響,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的就業模式。一方面,政府要鼓勵就業、保障就業,尤其是要支持新職業領域的就業。二是要降低互聯網使用成本,提高網絡訪問速度和穩定性,提升互聯網普及和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發展帶來的就業創造效應,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生活深度融合,減少因數字鴻溝帶來的就業與收入差異。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進一步鞏固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紅利。

  調動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就業差別性帶動作用

  文章分析,經濟水平、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區域差異,使數字經濟對勞動就業的提振效果也存在區域差異。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13個省市的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萬億,且區位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圈,而西北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因此,要釋放數字經濟就業新紅利,必須深刻認識不同區域、經濟圈的區位優勢,進行有效的就業政策差別性布局,發揮地區吸納就業優勢,並在此基礎上縮小由於數字經濟發展程度不均衡帶來的就業不公平性。

  一是要進行差別性就業政策布局。對數字經濟發展較弱的地區採取一定的政策和資金傾斜扶持,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第三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民營經濟、小微企業的平台化發展,從而創造更多新崗位,帶動吸納就業。在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要深入挖掘其產業特性與發展動能,就業政策應側重對第三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就業創造與就業吸納,並推動製造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以此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拓展就業空間,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二是要合理保障勞動力流動。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的指導下,健全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區域順暢流動。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行多層次戶籍制度改革,對不同城市區域的流動人口落戶要求制定具體規則,消除阻礙勞動力地區流動的制度性阻礙;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保繳費分攤制度、勞動權益與工作福利等作出全方位保障;充分發揮互聯網就業信息平台作用,為就業人群提供更便捷、精準的就業搜尋方式。三是要更加重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平衡差距,拓展數字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努力縮小由於區域間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導致的就業差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