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的社論指出,“內閣”人事就快揭曉了,新“內閣”要想表現新氣象其實很簡單,一是政策,二是人事。在兩岸政策上,馬英九、蕭萬長尚未就任“正副總統”,從他們選前、選後的宣示,以及博鰲論壇的參與,即已經凸顯馬政府與扁政府的巨大差異,也符合多數民意的期待;眼前,馬蕭在五二○就職前,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新的人事布局。但是,從已經上演的搶官放話黑函戲碼,到浮出檯面的傳聞人選,很難不讓人為馬政府的人事捏把冷汗。
馬蕭當選之初,曾經傳出馬政府人事布局的“三不”原則,即縣市長任期未屆滿者不入閣、區域“立委”不入閣、競選團隊不入“閣”,這樣的“三不”對新政府覓才,未免僵化,畢竟縣市長不乏任期明年即將屆滿者,而“立委”選舉才結束三個月,兩者實在很難相提並論,但基本上守住一個大方向:重視民選公職對選民的承諾,還有抬轎者不能一腦袋想著分官設職搶人事大餅。
社論說,在這個大方向上,備受市民肯定的台中市長胡志強始終不敢鬆口表達願意北上,出任“總統府祕書長”一職,即使此職是“入府”而非“入閣”;而一路跟著馬英九打江山的前台北市副市長金溥聰以身作則:閃人,跟著他閃的還有幾位競選總部發言人。有趣的是,有人主動退出給馬英九更大的布局空間,就有人立刻補位,更讓人側目的是,這些補位的傳聞泰半來自黨務系統。
例如,有位黨內高層數度被傳可能接任“考試院長”,似乎忘記馬英九選後多次表明:司法、監察、考試等獨立機關考慮給非國民黨人,因為他要當全民“總統”,絕對不會讓國民黨一黨獨霸。至於其它若干黨內重要部門主管,從選後第一天開始,被點名必然入“閣”的訊息不斷,可能接掌的部會甚至包括“內政部”與主計處等。黨職轉任行政部門並非一定不可以,重點在於好人還得擺在適合的位置,否則就是讓好人淪為爭搶人事的炮灰。
“內政部”過去號稱是“內閣”的首席部,主管業務從民政、戶政到役政,主管人口從老人、幼兒、婦女到社會弱勢,主管範圍從“國家”公園到全台都計營建,因而社會多半期待新政府的“內政部長”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社會福利導向的首長,而非專長於選戰組織動員或文宣的黨務型人物,畢竟這兩種角色內涵的落差未免太大了。
同樣的,主計部門職司提供政府預算、政府會計、政府統計及普查、資訊管理、主計法規等重要資訊,假如是由過去幾年處置黨產的主要人士擔綱怎麼說都讓人感到不對勁。黨產處分講了八年,到現在都還有許多未盡事宜,即使國民黨取回政權,黨產是二次轉型正義依舊是國民黨不能不面對的問題,新“內閣”假如任命一位處置黨產的操盤手,出任財、金、經、主任何部會,在社會觀感上都難免落人話柄,遭致非議。
新政府內定“閣揆”劉兆玄曾經多次強調,“教育部長”很重要,仔細想想,新“閣”哪一個部會首長不重要?哪一個不是指標?當扁政府把政府首長搞爛八年之後,官無官樣,新政府豈能重蹈覆轍?以民進黨政府為鑑,過去八年來換了六次“行政院長”,每一次改組,府院都得意洋洋自許新“閣”是“選舉內閣”、“戰鬥內閣”,台灣就這麼戰鬥了八年,夠了!面對二次政黨輪替的新局面,台灣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在最短時間內補回我們失落的八年,政黨惡鬥必須中止,就從人事布局開始,讓政治、選戰對政府的干擾降到最低,從這個角度思考,任何部會首長的政黨性格都不宜太強。
社論指出,舉這些例子,並非對國民黨務主管有任何成見,國民黨生聚教訓八年,在這麼困窘的八年中,國民黨一息尚存,終能贏回政權,因為沒有資源可以讓他們再玩搶奪大餅的遊戲,因為他們還有一個形象人品比國民黨更受人民信賴的馬英九;下一個馬英九還沒看到,重新執政的路途非常艱辛,國民黨必須以實際作為重拾人民的信賴和尊重,讓大家相信,國民黨不再是過去那個玩資源分配的老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