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教授:拜登演講與中國文化有相通之處
http://www.CRNTT.com   2021-02-04 11:39:09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美國密歇根大學榮休教授馬丁·鮑爾斯1月31日在香港《南華早報》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演講與中國文化有相通之處。全文摘編如下:

  中美關係在特朗普的總統任期最後幾個月裡迅速惡化,這幾乎不是什麼新聞。特朗普政府採取了類似“我們對他們”的姿態,成功地按種族劃分了美國選民。種族主義促使了美國選民嚴重分化的局面,但我們不應忘記,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與國內政策一樣充滿種族色彩——因此,如今撕裂美國的仇外心理也給中美在全球挑戰上的合作帶來障礙。

  中美價值觀有共同點

  拜登希望緩和被特朗普放大的分歧,因此他的就職演說聚焦團結。他的司法部長人選梅裡克·加蘭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想法:“法治的本質是同案同判。不能對民主黨人是一個規則,對共和黨人是另一個規則;對朋友是一個規則,對敵人是另一個規則;對有權有勢者是一個規則,對無權無勢者是另一個規則。”

  換言之,讓國家團結起來意味著平等,對同類案件同等對待。這要求事實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團結所必需的共同標準。

  拋開流行的謬論不談,我們發現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對這些理想都並不陌生。早在9世紀,政治家白居易就撰寫了一份關於法律的政策文件《策林》。這份文件指出:“如果法律對窮人嚴、對富人寬,那麼法律就不是平等的。如果法律施用於遠離權力的人,而不施用於接近權力的人,那麼法律就不是平等的……你認為如果不平等運用(法律),能說是成功運用法律嗎?”(原文為:急於賤,寬於貴,則不一也;行於疏,廢於親,則不一也……況君之令,其可二三而行者乎?——本網注)

  加蘭所說的道理與白居易幾無二致。但那是帝制時期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怎麼樣呢?讓我們不妨再來看一下拜登的就職演說:“(我們必須)互相尊重。政治不必像一場熊熊大火,摧毀它所經過的一切。每一個分歧不一定成為全面戰爭的起因。”

  這與北京的口號觀點相近。北京的口號說,磋商和談判勝過強迫讓人接受協議。這個口號可以追溯到孔子。他認為,理性者磋商和談判,而歹人試圖讓所有人服從他們自己的意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