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NML格式】
【大 中 小】
【打 印】
|
|
|
科學家發現控制小鼠大小的“蟻人基因”
|
|
http://www.CRNTT.com
2019-03-06 17:19:50
|
|
中評社香港3月6日電/在電影裡,超級英雄“蟻人”使用漫畫家想象的“分子壓縮”技術,能夠隨意變大變小。記者近日從南京醫科大學了解到,研究人員敲除小鼠的兩種關鍵基因後,它們的器官、體重、體積均縮小了,這一發現為抑制腫瘤增生提供了思路。
據領導這項研究的南醫大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宇君教授介紹,研究人員敲除的是Pum1和Pum2這兩個Pum家族基因,“Pum1被敲除的小鼠並不是某一特定器官變小,而是整體均勻地變小。”
新華社報道,徐宇君說,這種整體均勻縮小的現象,在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小鼠身上就已經出現,因此研究者排除了進食和哺育不足等後天因素的影響,也排除了青春期生長激素的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早在小鼠胚胎期第13.5天,敲除掉Pum1的小鼠胚胎就已經小於正常胚胎。
“但是敲除Pum1並沒有影響小鼠的壽命和健康。”徐宇君表示,研究團隊對縮小版小鼠的觀察持續了96周,這一壽命相當於人類70歲,而小鼠並無明顯缺陷。新的問題擺在研究者面前,是什麼原因導致縮小版小鼠的出現?是它的細胞變小了,還是細胞數量變少了?
“是細胞長得慢了,導致細胞數量變少。”徐宇君介紹,Pum基因在RNA“生產”蛋白質的過程中起調節作用,敲除Pum基因後,細胞週期抑制因子CDKN1b“生產”的蛋白增多,導致細胞增殖速度放慢。
此外,研究者發現,Pum基因家族的另一個成員——Pum2的缺失對於小鼠體重也有影響,但其效應沒有Pum1缺失那麼顯著。同時,小鼠的體重對Pum基因呈現“劑量依賴”效應,Pum1和Pum2基因少了一個,小鼠個體就減少一些,由此,研究者實現了對小鼠個體大小
的“精準控制”。
“這是一種新發現的精準調控機制,可能對治療腫瘤有啟發意義。”徐宇君說,“腫瘤實際上就是細胞增殖失控,然而該機制可以調控細胞增殖速率,我們下一步希望以腫瘤細胞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其增殖速率的因素。”
徐宇君表示,由於Pum基因在進化上高度“保守”,該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也可能起到類似作用,這將為研究人員打開一條診斷和治療腫瘤的新思路。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通訊》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