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奧運,就該弘揚民族文化
邱月兒
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將孔子“抬出來”,希望讓世界領會中國和諧文化的精髓的想法,一時間引來眾多爭議。我們倒不必一窩蜂地爭論孔子是否是中國文化的唯一代表,抑或苦苦思量在以物象表現方式為主的奧運會開幕式上如何展現人物、要不要設計卡通形象的孔子等等。這一“抬”,並不旨在把孔子抬高到中國文化源頭,而是流露出一種對當下傳統文化缺失的焦慮,希望借奧運會的契機期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
孔子這麼一“抬”,若能勾起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要旨之思考,想想除了奧運會場館等硬體紛紛落成之外,我們國家還有什麼可以追溯、發揚以至重塑的“軟實力”,即便是爭論不一,但引發了關注也是好事。辦好人文奧運,不是建幾座模倣外國的大樓,而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從“想像中國”到“現代中國”
熊幸立
在自家門口辦奧運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這個夢想在2008年就要變為現實。對於國人而言,這個奧運會承載了太多傾訴和表達的慾望。
縱觀近年來中國的對外宣傳,打“傳統牌”總是最容易也是最保險的,京劇臉譜、少林武術、旗袍唐裝等等。這些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高度發達的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驕傲。
但如今的傳統文化在中國,更多地存在於大學講堂、書本和博物館裏,與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去甚遠。孔子雖然在中國仍然家喻戶曉,但是老百姓對於孔子的了解和親近程度不容樂觀。如果在奧運會上仍然主打孔子這張“傳統牌”,那麼展示給世界的就只是一個只存在於過去的“想像中國”。
我們應該有信心向全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的“現代中國”。這裡面不是沒有“孔孟”、“四書”,而是以國故重整和文明再造的形式出現。
過去的一個多世紀,在面臨亡國的危機之時,中國作出了學習西方先進器物、制度和思想,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選擇。誠然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但是我們更需要向世界展示的是這百年來中國進入現代之後,傳統發生的巨變和身處其中的國人的不平凡的心路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