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緬甸--著名的“佛教之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7 16:49:36  


緬甸青年在仰光街頭慶祝緬歷新年(潑水節)
  獨立節:1月 4日(1948年) 

  建軍節:3月27日 

  潑水節(緬歷新年):4月13日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裏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總理登盛,2007年10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裏。位于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老撾、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裏。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佔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約5540萬(截止2006年1月31日)。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佔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內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馬那 Pyinmana),人口約80萬。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公裏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裏,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命名為“內比都”。 

  原首都 仰光 (Yangon) 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于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緬甸遷都後,擁有500多萬人口的仰光將作為直轄市,繼續發揮它商業之都的經濟中心作用。

  行政區劃:全國分七個省和七個邦。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于1824年至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